刘 浩 白 婧 彭智朝
如何让高校人才供给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四链融合”破题——深度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新生态。近年来,学校通过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模式创新,为娄底先进陶瓷、信创产业、特色农业等领域输送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
融合教育链与创新链,搭建校地共赢桥梁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较弱,是制约区域创新发展的瓶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直面这一问题,创新提出“平台共享、成果共享”的融合范式。
在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方面,校地双方紧密携手,共建了“农田杂草防控技术与应用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精细陶瓷与功能粉体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南省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重要科研平台与基地。这些平台成为了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的“沃土”,依托于此,学校与地方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实践教学场所,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与实践教学质量。
在科技成果共研共享上,学校同样举措频出。通过设立“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联合基金”和“校市科技创新联合基金”,与地方行业企业联合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等方式,多维度推进项目成果建设。一系列研究成果实现了校地企(行业)三方共享,社会效益显著。其中,“湖南省民政与公积金数据共享中心”等项目,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赢得广泛好评。
融合教育链与人才链,破解人才供需难题
地方高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偏差,一直是影响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构建“人才共育共享”机制,精准发力,成效斐然。
在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方面,娄底市委、市政府将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纳入“湘中英才计划”,助力学校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引才。同时,娄底以“市聘校用、企用校育”等多种方式聘任学校百余名教授、博士深入企业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智力”。学校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薪酬方式,吸纳70多名行业专家来校任教,极大改善了应用型师资结构,实现了人才的双向流动“旋转门”。
应用型人才共育共享同样成果丰硕。学校与新化县政府、安地亚斯等企业共建“先进陶瓷产业学院”,每年定向招生培养50人;与娄底市政府、胤安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信创产业学院”,为地方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农科所与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开展基层农技特岗人员定向招生培养,每年实现80人的精准供给。这些产业学院的建立,为地方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对口人才,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有效缓解了地方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推动了产业升级。
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的现状,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建立“五共同”校地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即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科教平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组建科教团队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33个实验室,共建127门各类课程、51个真实项目案例库,编写29部合作教材。通过这些举措,学校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与实际项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历经多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其构建的“四链融合”校地协同育人生态体系,获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可复制、可推广”的高度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张亮丽名片,更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