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7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学科耀湘楚 作物学脉铸粮安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制图:彭婷

  吴 俊  周仲华  奉永成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创建于1926年,跨越两个世纪,一代又一代“作物”人,讲台授业,田野扎根,育苗、护苗、送苗,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铸就了“扎根大地、求实创新”的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精神。

  作物学涌现出了一批如周声汉、周汝沆、盛承师、李宗道、裴新澍、刁操铨、康春林等知名教授、学者,奠定了作物学可持续发展的学科资源和学派传承。目前,作物学教师团队成员9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端创新人才13人,省部级杰出创新人才19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3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4人,国家农作物生产专家指导组成员4人。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本科生人才1.5万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赵振东、邹学校、柏连阳,国际知名专家王国梁、李继明,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传清,国家杰青郑华、谭禄宾,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邓启云等学术精英;同时也涌现出隆平种业总裁廖翠猛、神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培劲等商界精英和一批政界精英。

  学科特色      

  作物学是湖南省“双一流”建设计划中优先支持和重点保障学科、湖南省“十四五”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湖南省“三高四新”优势特色学科群牵头学科,湖南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2个世界前1%ESI学科核心支撑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连续评为B+类学科,进入全国前10%-20%。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烟草学、草业科学与技术等6个二级学科。学科拥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学专业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作物学教师团队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物学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重点学科,瞄准国家粮油安全、现代种业、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岳麓山实验室、作物学优势学科群及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为契机,力争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卓越的世界一流学科。

  科研成果     

  作物学长期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潜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贡献率。学科牵头组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9个;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7项;审定新品种269个;获授权专利583项;选育出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社会贡献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水稻科技创新工程、稻田综合种养扶贫工程、南方现代粮油生产示范工程为依托,建立了15个省级示范基地,11个特色产业基地和12个专家服务站,学科老师为湖南省及周边地区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讲授了水稻、油菜、玉米、花生等作物生产技术,稻田种养技术等,为省内外培训了大批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主等。学科创建了“四个一”社会服务模式和“两山一区”乡村振兴科教联盟,组建一批集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社会服务团队,共建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核心技术示范基地15个,特色产业基地10个,在全国建立了12个万亩粮油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官春云院士领衔的学科团队提出发展油菜产业,确保食用油安全建议,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促推湖南省冬季农业升级发展、油菜生产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全国首位;提议的“压单扩双、遏制抛荒、控制直播稻”成为湖南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举措。

  学科率先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创立了油菜冬发栽培理论,育成了特早熟、高含油量黄籽油菜新品种,建立了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油菜生产;创立了作物亲缘关系学说和相对遗传力理论,参与育成我国第一批杂交水稻,建立了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助力杂交稻研究领先世界;建立了苎麻区域化种植和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应用于我国苎麻主产区;探明了杂交水稻光温生态机制及产量形成机理,研创了双季稻“旺壮重”、超级稻“三定”、杂交稻“三一”栽培理论与技术以及配套物化产品,应用于我国南方稻区;建立了棉花漂浮育苗技术体系与杂交棉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应用于长江流域棉区;创建烟-稻轮作模式,并建立“浓香型”特色烟叶生产综合技术体系。近年来,学科在黄籽高油油菜新品种创制、水稻逆境生理及遗传机理研究与应用、水稻小粒不育系机械化制种、双季稻适度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水稻精量有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栽培、作物生殖发育调控分子机制、稻田综合种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