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副刊·潮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鉴抄”风波之下,沉默是一种纵容

  施俊杰

  近日,作家刘楚昕的获奖感言,陈行甲读书会上工地大叔排队买书的视频火爆网络,这宛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对文学质朴的热爱,让我们看到即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有人怀揣着对文学纯粹的向往。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读书博主“抒情的森林”以“鉴抄”行动扒出一些作家的作品“过度借用”他人作品后,文学界陷入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沉默——作者缄口,编辑、出版机构噤声或贴出公关辞令。无人辩解、无人“对线”,这份集体的静默,其实比抄袭事件本身更令人心寒。

  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而言,文学既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深刻思想的一种追求。读者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阅读文学作品,是希望从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情感共鸣以及对世界的新认知。当“抒情的森林”揭示出那些作品存在恶劣的“鉴抄行为”后,文学界的沉默,不免让读者陷入迷茫与失望之中。这种沉默让他们不得不怀疑自己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原创性,根本分不清哪些作品是真正出自作者的心血,哪些又是剪刀浆糊拼贴而成。有阅读激情和热情的读者,也会在这种不确定性中逐渐心灰意冷。当作家拒绝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当编辑推诿“疏忽”,当出版方以“旧书争议与己无关”搪塞,读者原本纯粹的阅读体验变得复杂而沉重。

  十年磨一剑、真正潜心创作的写作者们,秉持着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他们努力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精心雕琢每一个字句,试图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然而,那些被“抒情的森林”质疑存在抄袭行为的作家们,却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名利,占据了本应属于潜心创作者的资源和机会,如出版机会、奖项荣誉等等,即便被人曝光了,也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理,这对于那些坚守原创的写作者而言何其不公?

  文学界的沉默所营造的不良氛围,只会让潜心创作的写作者感到困惑和沮丧,甚至会动摇他们继续坚持创作的信念。他们会思考努力是否还有意义,是否应该随波逐流,选择更容易成名得利的方式?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愿意潜心创作的作者将会越来越少,优秀的原创作品也同样会越来越少,文学创作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将会遭到严重压抑甚至摧残。

  文学界的沉默如同一种传染病,对整个纯文学写作生态都将产生严重的破坏。首先,它破坏了文学创作的规则和秩序。抄袭行为本应是文学创作中不可触碰的红线,但沉默却让这条红线变得模糊不清,使得抄袭者有恃无恐,可能引发更多的抄袭行为。其次,这种沉默损害了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在正常的文学生态中,文学批评应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对抄袭等不良现象及时指出并加以批判。但此次文学界的沉默,让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文学批评的声音变得微弱无力。再者,它影响了文学创作的传承与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能够传承思想、启迪后人。然而,当抄袭现象泛滥且得不到纠正时,文学作品的质量将大打折扣,无法为后人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阻碍了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整个纯文学写作生态在这种沉默的笼罩下,变得乌烟瘴气,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当洗稿者凭借关系扶摇直上,当抄袭者在冷处理中安然无恙,那些在书桌前焚膏继晷地写作的真正火种将被令人窒息的沉默洪流淹没。唯有让每次抄袭指控在日光下得到振聋发聩的公正审判,才能还文学界一片清朗天空,让星空永远属于所有仰望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