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毫米级”较量背后的智慧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奉永成 通讯员 翟文峰

  6月18日开始,湘西北遭遇强降雨,澧水上游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面对澧水突然“发威”,全省水利部门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智慧智能平台,精准测报、科学调度,提前预判洪峰,调度江垭、皂市两座水库以“毫米级”的精准度开闸泄洪,有效避免了下游河段超保水位发生。

  开闸泄洪要精确到毫米

  6月19日18时,江垭水库闸门缓缓开启,以每秒600立方米的流量泄洪。

  “水库开闸泄洪不是‘拍脑袋的事’。”省防御中心调度部副部长潘洋洋说,既要考虑上游泄洪、库区容量,又要考虑下游承载流量。从接到暴雨预警,省水利厅便启动24小时会商机制和调度值班,联合气象、水文部门滚动更新预报,全方位制定水库调度方案。

  接到泄洪的调度令后,闸门操作又是关键一环。“如何控制好流量,闸门开多高要精确到毫米。”江垭水库水电站站长谭哲文说。

  6月19日,江垭水库闸门操作人员提前将设备切换至自动模式,通过视频监控与开度仪实时跟踪闸门状态。并对闸门、预警、防汛视频监控等系统进行全面“体检”,确保万无一失。

  6月19日17时30分,闸门操作人员登录计算机集控系统,利用大数据模型推演数据,对闸门精准设置。18时,闸门开启,高度与预定刻度分毫不差。

  数据支撑赢得防汛“窗口期”

  防汛抢险科学决策的背后,需要数据的支撑。此轮强降雨过程中,澧水流域多处水文监测站点受损,监测数据无法及时上传到后台。接到支援指令后,专业服务数据监测的湖南湘银河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抢险专班,紧急开发北斗短报文中转平台,将现场监测数据通过北斗通信实时传输到水文监测平台。

  数据支撑,为科学决策赢得了时间“窗口期”。“最初预报降雨量350毫米,实际降了近370毫米,数字孪生系统让我们提前预判了洪峰规模。”谭哲文说。数字孪生系统将卫星遥感、北斗定位与地面监测数据融合,进行推演,成功将洪水演进模拟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5分钟。

  6月24日,澧水流域的每一场雨、每一道闸门,在数字孪生江垭工程系统的电子大屏上尽显。“这些立体建模图将整个库区都‘复制’到了电脑上,可为防汛科学决策提供直观依据。”谭哲文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