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观点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度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科书式”避险背后,是胸中有责、手中有招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万丽君

  最近,一起“教科书式”的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作为典型案例予以肯定并通报表扬。6月14日,台风“蝴蝶”带来的倾盆暴雨笼罩广东茂名信宜贵子镇,15日凌晨4时,约5000立方米规模的山体突发滑坡,35间房屋被泥土裹挟冲击。由于村干部刘名芳的及时预警、妥当处置,25户57名群众安全撤离,实现“零伤亡”。

  很多人惊叹这是“奇迹”,但若仔细了解便会发现,这并非偶然,也不是一人之功,而是得益于各方合力织牢了“防汛网”、筑牢了“安全堤”。在多地进入汛期、防汛形势严峻的当下,这起典型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胸中有责。考验面前见精神,关键时刻显担当。梳理此次成功避险的时间线:0时42分,刘名芳上报险情;0时47分,当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下达紧急转移命令;3时许,完成全体村民转移;4时,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村干部们冒雨巡查的恪尽职守、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果断研判的责任担当,因此才抢占了先机,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手中有招。所谓的“招”,是科学有效的应急方法、紧密衔接的制度链条。灾害发生前,茂名市自然资源局、茂名市气象局已联合发布信宜市全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二级预警,市、县政府则迅速组织力量,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展开24小时“地毯式”巡查排查。当发现滑坡前兆(黄泥水)后,基于“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的处置机制,当地没有等待市县批复,迅速自主启动转移程序,按照预案对相应人员进行紧急转移,让直面灾害的镇村成为抢险救灾的最快响应单元。手中有招,心中不慌。极端天气下,坚强的制度保障、灵活的处置体系,可提升基层响应能力和速度,有效筑牢防灾抗灾防线。

  抗洪救灾中,如果说有奇迹,那也是无数负责任、敢担当的基层干部、群众通过实际行动创造出来的。所谓最优避险预案,必然来源于基层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根植于不断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近期,我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各地正全面排查风险隐患,落实落细各项防汛举措。而这场“教科书式”的避险案例也为防汛救灾工作带来信心:只要胸中有责、手中有招,即使出现险情灾情,我们也能科学高效应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