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市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6月0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枝繁巢暖引凤栖
——娄底以改革之力打造近悦远来营商沃土

  姚昕玥  李笑雪

  企业投资兴业,短期看项目,中期看政策,长期看环境。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娄底市发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打出“要素保障筑基、审批改革破局、生态转型赋能”组合拳,在土地资源盘活、行政效能跃升、生态价值转化中,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吸引投资的“突围”之路。

  要素保障筑基

  全生命周期管理唤醒“沉睡土地”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更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释放最大效能?娄底创新构建“批、征、储、供、用、管、登”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让土地要素在流动中增值。

  在娄底经开区,占地244亩的某啤酒公司原厂区曾因业务布局调整而关停,导致土地闲置。娄底启动“僵尸企业”清理行动,依法收回土地后,精准对接“三电”(电机、变压器、家电)产业链需求,“腾笼换鸟”引入智能制造项目集群。

  如今,这片土地上建成了湖南星源电气公司的2条高性能变压器设备生产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的电镀中心项目,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园区产业配套,更对补齐“材料谷”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企业初始投资压力,娄底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根据产业类型,制定差别化的出让年期,其中,娄星产业开发区未供先建项目——华宏科技项目以弹性出让年期10年出让;娄底经开区利兴顺项目以弹性出让年期45年出让。工业用地弹性供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实现产业用地的灵活供应,更将提高产业用地的价值效益。

  作为娄底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三电”产业的保障是重中之重。依托“土地超市”平台,娄底全力推动“三电”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获批土地279宗6732.41亩,同比增长10.96%;全市出让土地162宗3847.1亩,成交金额23.73亿元;有效保障爱派尔产业园、承誉科技、三钢科技、浙江金固、钢宝利三期等“三电”项目的用地需求。

  同时,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工业用地空间,为“三电”项目落地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保障。

  改革加速破局

  “娄底速度”让营商环境一路向优

  近日,位于双峰高新区的湖南威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橙皮苷生产线正在运行。在该公司年产500吨橙皮苷项目中,双峰高新区通过处置批而未供土地54.9亩,推动项目快速投产,预计年新增产值6000万元。

  娄底把“企业事”当作“心上事”,针对企业用地、审批等难题,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出台《服务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试行)》,为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例如,对因历史原因未明确规划条件的地块,允许按基准地价内涵容积率确定开发强度,化解企业报建难题;对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实施5年过渡期政策,允许利用闲置房产改造并免于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降低用地成本。

  审批提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引擎”。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开工前需办理的17个事项逐一梳理,全力推进“拿地即开工”服务机制流程再造,将审批时限从156天压缩至72天,用制度性变革回应了企业的核心关切。

  湖南利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对此感受尤深。湖南承誉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家电板、光亮板生产线项目为湖南利钢金属制品新扩充生产线项目,因涉及5宗土地的合宗分宗、历史遗留权属不清等问题,规划许可一度搁置。娄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专班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进驻企业现场办公,多次到现场或者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提出具体处理措施,简化手续办理工作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前6天办结手续。

  从拿地到投产,娄底全流程打造舒心服务,搭建“一企一档”机制。通过强化政企对接,全面梳理双引擎项目服务事项,娄底积极组织对有服务需求的企业召开座谈会,逐一梳理困难和问题,找准症结,列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以“一企一策”、点对点服务,保障企业用地供应和空间规划需求。

  营商环境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2024年,“营商环境直通车”平台交办的30件诉求全部办结,企业满意率100%。

  产业转型重生

  百年矿区长出“绿色生产力”

  5月,行走在娄底冷水江锡矿山的山间步道,目之所及是绵延的绿意,成片的七里香、红叶石楠迎风摇曳,远处的工矿遗址与玫瑰花海交相辉映。谁能想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十多年前还遍布重金属废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被当地人称为“种不活一棵树”的荒山。

  锡矿山,这座承载着百余年锑矿开采史的“世界锑都”,曾因粗放式开发导致山体挖损、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土壤与水体中锑、砷等重金属超标,生物多样性急剧衰退,生态危机更是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娄底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填埋矿渣、修复耕地林地、治理重金属污染,更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同步规划。目前,已集中填埋矿渣5200万吨,无害化处理砷碱渣2200万吨,修复耕地2000亩、林地2710亩,植树造林2万余亩,整治农田2500亩。

  生态修复的硬仗背后,是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深远布局——冷水江市关闭涉重金属企业89家,整合锑冶炼企业至9家,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推动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因地制宜地挖掘地质遗迹、工矿遗址、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与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环境好了,游客就多了,致富路也出来了!”七里江社区村民杨美兰返乡开办农庄,月收入突破3万元。在娄底的规划下,“万马奔腾”石林、“玫瑰爱琴海”等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大批返乡投资者实现“家门口致富”。

  如今的锡矿山,生态与产业共生的蓝图愈发清晰。2025年,冷水江锑煤矿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优秀案例,成为全球20个典范之一;曾经烟囱林立的矿区已变身“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融合的文旅综合体;3年的生态修复,不仅增加近3000个的就业机会,还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

  “生态投入不是成本,而是资本。”从源头系统治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有效修复利用废弃占损和闲置低效土地,更能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现今,冷水江市已形成以锑产业、新材料产业为特色产业,以光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为新兴产业的“1+2+2”现代化产业体系,由“矿业独大”向三产协调发展转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