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5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抗击肿瘤的“青年先锋”
——记新时代青年先锋、湖南省肿瘤医院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永昌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彭璐

  5月22日下午,湖南省肿瘤医院科研楼2楼,记者见到该院早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张永昌时,他正为一周后的赴美交流埋头准备。届时,他将介绍自己团队的研究新成果。

  “每当团队科研有进展、有新成果,都令我幸福不已。”在他心里,每一次的进步与突破,都意味着给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一份新的希望。

  直到现在,张永昌仍记得自己成为一名医生时刻在脑子里的问题:“病人到底需要什么?”

  “病灶得到缓解、生存期延长、有质量和尊严地活着”,是他的答案。这份思考,成了他和团队此后得以取得行业卓越突破的出发点。

  2013年,张永昌来到湖南省肿瘤医院工作,开始与癌症交手。越是扎根一线,他却越觉得“力不从心”——肿瘤实在是太狡猾了!

  有些患者发生驱动基因突变,可为什么有的使用靶向药有效,有的就不行;治疗肿瘤的药物只有那么几种,患者就算用了个遍,最终还是逃不过“耐药”的结局;肿瘤能四处“跑动”,每当发现向远处转移时,好像又“晚了一步”……现实问题太多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逐渐涌了上来:与其一味追着肿瘤“跑”,不如“跑”在它前面!

  那一年,张永昌29岁。年轻医生一身“稚气”,打算探索癌症研究领域的“深水区”。

  原创性转化研究无异于艰苦漫长的马拉松。

  “我不太记得自己和伙伴们做过多少次试验、看过多少文献、出过多少个数据、比对过多少组序列,也不知道能否真正得到想要的,但做研究,就得坐住、坐稳‘冷板凳’。”张永昌说。

  突破,不会辜负每一个有志之人。

  经过近10年研究,2024年,他们终于在肺癌新分子分型发现、精准诊疗策略优化和逆转靶向耐药后策略制定3个维度实现了“三个首次”——发现了癌细胞的表面特征,找到了新靶点;阐明了癌细胞伪装的分子机制,发明了新药;构建了预测疗效的数学模型,提前半年预测耐药。

  “如果把肺癌晚期比喻成一辆老自行车,那么我们的成果相当于找齐了修理它所需的配件。”张永昌告诉记者,这“三个首次”让自己获得了“国家优青”的资助,也更坚定了自己和团队在攻破肺癌之路上奋进的信心和冲劲。

  他们又把目光锁定在肺癌领域创新药物研发上。

  最为人称道的,当属他和团队牵头研发出首个PD-L1检测国产化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并获批上市。这一突破,打破过去的国际垄断,大幅降低了检测价格,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和医疗成本,更是在全行业树立起属于中国的标杆。

  如今,张永昌早已褪去青涩,头发灰白,依旧过着“临床-科研”两点一线的生活。而在他身后,是一支近50人、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新生代”。

  仅2024年,张永昌接诊了超过1.2万名患者,一个个新的希望被逐渐点亮。就在这一年,这支年轻敢闯的队伍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一举拿下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让更多人看到青春的力量、青年的担当。

  眼下,张永昌和团队正在为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做最后的努力,这项成果将为肺癌精准诊治带来新的重大改变。

  “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但医学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必须奋力追逐、加速奔跑。”在张永昌心里,继续破解肺癌背后的“密码”、带好带强队伍、守护老百姓健康,就是自己最朴素的梦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