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打野”行为 守住文明边界

  振亚

  “打野”是对“挖野菜”的一种新潮称呼。最近一段时间,城市里刮起了一阵“打野”风。它不仅成为城市人亲近自然的方式,还演变成了一种新兴社交文化。然而,在这种充满野趣的活动中,不文明行为频频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从“春日打野攻略”到“城市周边寻鲜地图”再到“户外踏青打野联谊”免费公益活动,“打野”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这反映出,现代都市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健康饮食的追求。然而,当“打野”从少数人的爱好变成大众狂欢,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一些地方成片的鱼腥草被连根拔起,春笋被“掘地三尺”挖出,更有游客误挖农户名贵中药材,造成经济损失。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自然生态,还引发村民强烈不满。

  如何在享受野趣的同时守住文明底线?首先,应明确“打野”边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未经许可采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涉嫌违法。“打野”参与者需了解必要的植物学知识并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识别可采摘与需保护的植物。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引导,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立“可采摘区”,明确规则与数量限制,并通过标识牌、宣传手册普及相关知识,培养“打野”参与者文明采摘意识。再者,社交平台应加强“打野”内容传播的把关,邀请专业人士科普,帮助用户正确识别植物与注意事项。最后,还需充分保护农户权益,防止误入种植区域,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因“打野”引发的纠纷。

  作为当下流行的户外活动,“打野”确实能让城市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但我们应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注意文明举止。毕竟,只有守住文明边界,才能让“打野”活动更可持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