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正的文化瑰宝无惧时光“淘洗”

  吴霞

  4月16日,历时40余年创作的青海“千米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上下卷正式合体。这幅全长1028米的巨制,由430余位画师倾力完成,被誉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图”。从神奇传说到茶马古道,从宗教哲学到世俗生活,这幅唐卡以细腻笔触,将雪域高原的历史铺陈于世人眼前。

  “千米唐卡”的诞生堪称一场文化苦旅。主创宗者拉杰从一头青丝到白发丛生,用半生光阴打磨一卷画布;画师们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将矿物颜料的色彩凝固成永恒。这种近乎执拗的坚守,与那些“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AI一键生成艺术”的浮躁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当技术不断压缩时间成本时,总有一些人选择用时间丈量文化厚度。

  真正的文化瑰宝,从不怕时光“淘洗”。唐卡艺术的特殊魅力,恰恰在于其“反效率”的创作逻辑。一幅传统唐卡需要历经绷布、打磨、起稿、染色等30余道工序,颜料取自天然矿物,画笔毫细如发丝。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认,更宣告了“工匠精神”的不可替代性。

  站在文化传承的维度,“千米唐卡”合体恰逢其时。青海藏文化博物院选择让唐卡“活起来”——通过特展形式,让静态的画卷,成为可感可知的文化课堂。正如故宫文创让年轻人爱上文物,唐卡艺术也需要找到与当代对话的切口。

  唐蕃古道上的驼铃声早已远去,而“千米唐卡”以画笔串联起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新文化脉络。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事关代际接力的创造。这种执着,或许是抵御文化同质化的有力支撑点。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