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锄,陪何首乌薄荷过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饶雨晴 梁军

  1月26日,艳阳高照。湘阴县石塘镇芙蓉园村药材种植基地上,村党总支书记徐爱群和村民徐子康、徐新春、徐卫隆舞动银锄,整地施肥,有说有笑,满心欢喜。“刚收一季白术,收成不错。”徐爱群跟记者说,“现在改种何首乌。”

  哎呀,鲁迅先生笔下的“何首乌”到湘北山村“过年”来啦!

  可是,记者好奇:今年怎么不连种白术呢?

  来自岳阳浩瑞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杨建立解惑道:“连种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增加病虫害风险,所以改种何首乌。” 

  “不是不种白术了。在齐心六组,我们又开垦了60亩荒山种白术。”徐爱群指着远处一座山头说道,眼里满是憧憬。

  药材种植基地老板龙四新信心满满:“何首乌是一味好药,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很好种,产量稳定。我们另辟了150亩荒山种油茶,再套种何首乌。”

  记者听毕,心血一涌:这里的农民并不墨守成规,浑身有一股闯劲!

  徐爱群称,2022年,村里引进浙江优质杨梅品种,启动“企业+集体+农户”共同致富模式。去年,在岳阳市政府办公室驻芙蓉园村工作队和浩瑞芮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杨梅树下套种白术,村民普遍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逾百万元。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宋甲片六组的荒山上正是一片农忙盛景。

  “卫隆,赶紧搬肥料来!”徐子康在地里吆喝,两手拄着一把颇有年代感的锄头。

  以前,锄头在秋收后便被洗干,挂放在偏房矮墙上,默默等待来年春耕。现在,它不再束之高阁,大寒时节还跟着主人在地里忙活,启动了独属自己的“过年模式”。“这个冬天,子康一直挥舞锄头在地里忙碌。”村党总支副书记邵建斌感佩道。

  “来啦!”徐卫隆身着单衣,从三轮车上卸下鸡鸭肥就往地里跑。

  “我和子康、卫隆承包了70亩荒山,去年跟着种白术,丰收了,现在抓紧施肥,准备改种何首乌。”徐新春跟记者描绘着他们的蓝图,“我们准备再开垦150亩荒山。”

  见记者诧异,徐新春伸出两个食指比了比:“去年我赚了10万元。”

  “大寒”,是告别,也是开始,直达春天。严冬的寒意,消解在村民热情与自信燃烧的火焰之中。农民用成熟的农技和勤劳的双手,施展着神奇魔法,让这片沉寂的黄土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看!”徐爱群拉着记者走向另一片山坳,“这里刚栽杨梅,你猜树下种的什么?”

  “何首乌?”记者不敢确定。

  “嘿嘿,这可是个实实在在的宝贝,薄荷。”徐爱群眼里放光,“薄荷一年能收三四次。为了实现林下药材套种多样化,村里新开发50亩山地种薄荷。”

  山坳里,黄土被理得十分平整,喷灌系统整齐地排列着,宛如一本打开的硕大字典,展示着科技与农业融合的智慧。油茶,灵动传送着春的消息。

  “以前守着荒山,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引进企业和科技,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挣钱了。”村民们的银锄,在“大寒”中起舞,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