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我班有个小孩据说有抑郁症状,但孩子在班上表现积极,很愿意上台分享、喜欢聊天,一点儿也看不出有抑郁症状。最近,同学反映他晚上在寝室唱歌到很晚,跟他提意见,他还大发脾气。跟家长沟通才得知,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医生说学生可以继续上学,已经在服药治疗中。这样的孩子应该怎样对待?
小杨
您好: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之所以被称为“双相”,是因为患者时常在躁狂和抑郁两个状态中来回切换。上一秒可能还情绪高涨,下一秒就陷入了抑郁。如果患者最初以抑郁症状先发作,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在抑郁症状发作时,患者情绪低落,言语减少,思维反应迟钝;在躁狂症状发作期,患者会超常开心,常表现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言辞过分夸大,情绪高涨,思维跳跃,语无伦次等,也会出现如胡乱花钱、易激惹、暴力等破坏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原因尚无定论,此病不仅多变、循环往复,而且比抑郁症更复杂,是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医生说“可以继续上学,已经在服药治疗中”,可见该生病情不是很严重。
15至19岁是双相情感障碍高发年龄段,因为容易被看作是“青春叛逆期”的情绪波动,所以误诊率、漏诊率、治疗延迟率均较高。针对这样的孩子有以下建议:
家长多多陪伴。学生在患病期间无法自控情绪变化,反复受到情绪变化的折磨,而治疗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孩子应由寄宿改为走读,方便家长掌握孩子的病情发展,平衡生活安排,帮助形成规律作息,培养兴趣爱好、给予足够的信心和情感支持。
鼓励学生坚持治疗。药物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心理治疗是有效辅助,足够疗程治疗才能更好控制病情发展。要鼓励学生按时复诊,按量用药;同时,联系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定时开展心理辅导,调适情绪和压力,有效预防复发。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最主要是心境稳定剂,而非抗抑郁药物,自行停药、减药,都会使复发风险升高。
指导做好运动调节。老师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掌握学生情绪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优化师生关系,学生能及时报告自己的情绪变化。制定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相应运动预案。在躁狂期,帮助学生通过跑步、打球等运动消耗多余能量;在抑郁期,尽量保持日常生活节奏,多做放松和有氧运动调节身心。
引导创造包容环境。每年3月30日就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老师可向班级同学科普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特征,尤其是要强调生病与智商、个人意愿等无关,引导同学给予患病同学足够理解和关怀,创造更包容的环境,预防“污名化”,更预防“病耻感”。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成员 程燕(湘潭大学) 龚勋(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