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天符宫的一抹火焰蓝

    长沙义勇救火队演习场。(资料图片)

  牛巧慧

  再访天符宫时,已是清秋时节。

  墨绿的防尘网匍匐在地上盖住瓦块碎石,蜿蜒起伏,离远看倒有几分整洁生气。2018年,这座古庙重又被世人发现,经历了一系列拆迁风波后终于得以喘息。经历了几个月的抢救性修缮后,建筑整体已被天蓝色防护网围了个密不透风,四四方方撑着晴晴的秋的长空。进入建筑内部,一切还是我熟悉的样子,木制雕花栏在灰尘里兀自精致,麻石柱的质感依然粗粝,上面刻着的“麓山云树湘水烟霞”却在描摹着当年天符宫所见证的柔软湘景。这就是天符宫,这就是横亘一个世纪有余依然挺立的天符宫。

  天符宫又称“天符庙”,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楚湘街以东,取名自它供奉的主神“天符大帝”。天符大帝担任的主要职能是收瘟摄毒,帮助人间祛瘟毒,保平安,早先到天符宫烧香问药的人不在少数,香火旺盛,鼎盛时期的热闹程度与火宫殿不相上下。

  天符宫还设有戏台,新中国成立后,天符宫一度成为湘剧表演的重要场地,不少湘剧演员都曾在此表演并获得名气。据《湘剧志》记载,以蹻子戏著称的湘剧女演员左剑侬,1953年在长沙天符宫演出,从此一炮而响。逢年过节,天符宫还会举办庙会,抬故事的、拉洋片的、唱弹词的让人目不暇接。早年的天符宫可谓是长沙“网红景点”之一,来往游客络绎不绝,上香烧纸,火舌跳动,这座神庙却鲜有火灾的新闻,甚至经历了焚城80%的长沙文夕大火也依旧巍然,其中奥秘,还要从离它十几步的小屋说起。

  这座小屋曾是天符宫的消防据点。离开大殿走向小屋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小屋早已成为楚湘幼儿园的一部分,外壁是还没完全剥落的白色瓷砖,与大殿的古典质朴呈现出一种割裂感,残垣断壁在阵阵秋风里倒显得有几分萧瑟了。我想起某一次口述史访谈,年逾七十的市民娄俊祥老先生坐在我对面,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着他和同伴在这座小屋里发生的趣事:几个半大孩童藏在宽大的草帽檐下,兔子一样你追我赶,手拿火钩火叉撞出清脆的响声。远方突然传来车轮滚过的声响,人影交错,一群壮年拉着板车走来,身上水淋淋的蓑衣在阳光下折射出颇为神气的粼粼光芒,于是孩子们知道——天符宫的救火队员回来咯!

  他仔细咀嚼着这段鲜活的回忆,脸上现出红晕,神采奕奕。这个秘密基地盛放了太多他童年的欢愉时光,火钩、火叉、草帽、水桶,各种消防器材都是他们探险的道具。只是也许当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小小的据点当年在文夕大火中抢救了天符宫的生命,是附近火灾的救星,是一个时代消防精神的缩影,折射出了最早活跃在潇湘大地上的一抹火焰蓝。

  “火德资生人,庸可一日无。御之失其道,敲石弥天隅。”旧时长沙人员稠密,房屋简陋,火源分散,火灾频发,官办消防常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出现了“水龙公所”之类的民办消防组织,民办消防事业开始萌芽。据《长沙市志》记载:1903年,长沙沙河街陶公祠设公善堂、天字号救火会等民间救火组织;1913年,楚湘街设天符庙救火会。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救火队因绅商合办而兴,也因绅商合办而衰。“马日事变”后由于富商大贾流失,救火队发生了经济困难。后来由各公法团体组成“市民救火会”领导各救火队,设“市民救火捐征收处”抽收房捐2%以维持救火队的经费开支。这支年轻的队伍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蹒跚学步着,依靠着百姓的支持蹚过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

  离开了天符宫,我的脚步来到了另一个与火密不可分的宫殿——火宫殿。秋阳杲杲,长风浩荡,殿外遮天蔽日的古树在朱红的墙壁上投出细碎剪影,古色古香的殿宇在一片柔软中岿然不动。1927年12月1日,为统一民间消防组织,长沙成立了“长沙市消防联合会”,会址就设在火宫殿观音阁。观音阁位于火神庙左侧,出了观音阁向左走就能看到火宫殿的消防复原展,各式各样的消防器材跨越时间,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时光。

  文夕大火中,消联会会址被烧毁,迫而停止办公,长沙民办救火组织只有天符庙救火会尚存。据当时天符庙的庙祝说:“该庙曾放火三次,终未燃烧,故近日难民群千累万顶礼膜拜者,较平日犹盛百倍,拥挤不堪”。天符宫得以留存,大概是因为天符宫救火队的及时行动。

  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天符宫大殿中曾设有消防设施水龙,救火队员人手一支水枪,每到庙会就进行消防演习。庙会上熙熙攘攘,吆喝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唱弹词的、杂耍的也各有千秋,游人更是挤满了各个角落,救火队员就在最热闹的时候登场了。他们身着写有“天符庙”字样的青蓝坎肩,站在大板车拖着的圆腰形大水桶旁,向公众操练如何吸水喷水。人群熙攘,装束整齐,动作利落,水珠晶莹,救火队员们的操练也是天符庙会中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50年代初开始,市各级公安消防部门针对部分群众中存在“上有天老爷,下有火神爷”等迷信思想,用事实宣传“不靠天,不信神,家家防火,户户安全”,开始在百姓头脑中筑起防火意识的高墙。

  风流云散,时代变迁。一次机会,我来到了长沙最古老的消防站——麓山门消防站参观。与参观常规消防器械不同的是,消防宣传站里增设了儿童互动型消防游戏,变枯燥知识为游戏体验。

  橙红焰蓝,碰撞交织。代表着消防精神的火焰蓝依旧绵延不绝,守卫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和市民的记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