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城1938》:翻过黑白长卷,见一片温暖绘淡彩

    《火城1938》书影。

    《火城1938》插图。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1938年,冬。大火烧了五天五夜。

  隔着湘江,侥幸逃脱的人们抱着仅存的家什,看着对岸长沙城冲天的火光和浓烟。

  棉被一般的灰烬从天上盖下来。它们曾是白墙黑瓦的民居、巍然大气的官式建筑、曲径通幽的亭台园林,还是货郎担、小推车、人们珍视的家具……

  这是城市的碎片,是两千多年来叠加在土地之上的缔造。

  “一切都完了。”伴随着舅舅回忆旧事时的喃喃,这个场景也随之印进了蔡皋的脑海。黑白的。

  著名绘本画家蔡皋1946年出生,没有见过文夕大火之前的长沙。那个长沙保存在蔡皋的外公、舅舅、姨妈的记忆里,他们曾不厌其烦地讲给蔡皋听。

  2007年,蔡皋与同为画家的女儿萧翱子开始联合创作绘本《火城1938》,历时5年,于2013年出版。出版后,她们依然没有停下画笔。今年,文夕大火85周年,蔡皋和萧翱子再次精心打磨了的新版绘本《火城1938》出版。

  11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第35届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火城1938》获得最佳绘本奖。

  颁奖仪式上,组委会在这部作品的颁奖词中写道:“《火城1938》用如泣如诉的黑白长卷,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还原了‘文夕大火’如何漫卷而来,吞噬了长沙这座千年古城。又将文字凝练成手书信笺,与充满了质感与温度的小照片一起,收入一封创作者致未来的信中,留待启封、追忆和铭记。”

  那一场大火

  1938年10月下旬,抗日战场的烽烟步步紧逼。武汉陷落,长沙危急。国民党决定用焦土政策焚烧长沙,阻止日军获取军用物资。蒋介石密电湖南省军事最高指挥者张治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

  11月13日凌晨,长沙南门突然起火,城内的警备司令部误以为是放火信号,匆忙放火烧城。而此时,长沙城的居民还未全部撤出。

  为了再现这段历史,蔡皋母女采访亲历者、寻找了数千张图片资料小心考证。她们决定,要用铅笔表现故事。

  绘本开篇,古城尚在一片宁静之中,两个长沙小女孩每天去上学,一路经古街、戏台、杨裕兴面馆和大盛绸庄,小小的身影穿梭在楼阁、民居之间,被熙来攘往的货担郎和道路上的汽车、黄包车、自行车吸引着目光。而跟着小女孩穿过一条条街道,墙上贴的“焦土抗战”标语与人们筹备疏散的场景暗示了战争的逼近。直到小女孩疑惑为什么要用消防车运送汽油,预示了大火即将发生……

  11月13日凌晨,小女孩和家人睡在堂屋的神龛供桌下,象征着“终身平安”的座钟和花瓶摆在供桌上。火舌突然从街巷中蹿出,睡梦中的市民纷纷惊醒,一阵慌乱。于是扶老携幼,扛箱抬柜,蜂拥争抢着外逃。

  大火后,长沙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画卷开始“残缺”。升起的浓烟与尘土,模糊了一切市井风光,只剩下满目疮痍的废墟。

  蔡皋喜欢用黑色。在绘本《宝儿》里,黑色成就了许多画面,成为一种氛围、一种结构、一种对比、一种冲突,甚至一种宽厚的形态。“一切的冲动和亮丽都从那儿奔走而来。”她曾写道,“黑颜色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高贵的颜色。”

  《火城1938》如同一部黑白默片,蔡皋说:“接近历史的时候是黑白,回忆过去的时候是黑白。我必须从自己的创作感受出发。且黑白很集中、有氛围。”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黎巴嫩分会主席谢琳·克莱迪评价:“画面中,你甚至可以读懂人们脸上的光亮是如何逐渐消失的。随着战火弥漫,人物形象的面部越来越阴暗。这正是在战火中的人们所感受的。你不再是你,你只是那些黑色烟雾的一部分。”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限制,2013年,作品并未做成经折装无字长卷,而是传统的翻页图配文字的形式。

  而今,经过多方努力,这部9米长卷终于能以最初的设想与读者见面,特装版也在摩点正式开启众筹。

  这一版,拿掉了配图文字。蔡皋认为,图像本身就有讲述的功能。“小孩子很习惯这种图像。图像直接让人知道一个城市原来什么样子,战争是什么样子,大火是什么样子,烧完了是什么样子。文字进来反而会复杂化。(小孩子)加强对图像的识别,感受力反而会很强。”

  留一种底色

  黑白的画面,停留在两个小女孩面对着废墟的场景上。合上全书,看向折页的背面,一片温暖的淡彩进入视线。

  这是小女孩在带领读者进入记忆:从刻着福字的门进入,以长长的纸面作为街道,画面以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现了一整年里长沙城里居民的生活——院子里玩耍的孩子、桥上挥手的姑娘、阳台上晒衣服的娭毑、挑着货担走街串巷的小贩……最终,火车带领大家离开这条街道、这座城市。

  “这是一本关于家园的书。我们决定采用很淡的色调。它来自过去,像被岁月洗过,又是有温度的。”萧翱子介绍,后面彩色的部分,是近几年来收集了很多网络照片以及实体照片作为参照,耗时数月新绘,且没有局限在长沙一地。也有些灵感是自然迸发的。“在这一版绘本中,正面是宏观的,用中景、远景来展现历史。背面是有色彩的,镜头拉近,给大家展示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生活、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对比,让读者感受和思考这个故事,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蔡皋觉得,温和的力量,对于这个世界有好处。“一个城市如此美好温情,战争破坏才会显得如此残酷,才有了张力和追问。”

  同时,她希望,这场历史的回溯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底片”。建设“图新”,必然要“知旧”。“绘本不完全是面对儿童的。我希望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通过它了解长沙的过去。每一个城市都有故事、有个性,就像人有个性一样。讲过去的事情不止于怀旧,不止于一种伤感、感叹流年。传统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我们要珍惜它,恢复它,保护它,把它运用到今天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