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简牍,开启华夏文明的写本时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这些珍贵的考古文物与传世文献的记载相互印证,帮我们不断实证历史,认清来路。
近日,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首期节目聚集里耶秦简,实地探访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同时邀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春龙深度参与,共同探寻“里耶秦简”里的中华故事。
“里耶秦简”,是我国21世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2002年,考古人员在龙山县里耶镇的一口古井里,挖掘出了38000多枚秦代简牍。作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衙门档案,里耶秦简纪年之完整、资料之翔实可谓罕见,它填补了秦朝史料缺轶,还原了当年的洞庭郡迁陵县,并能推知秦代1100多个县的行政运作和百姓生活,让今人得以近距离走近秦代的郡县制。薪火赓续间,里耶秦简为延绵至今的“郡县治,天下安”的县域治理理念提供了历史支撑。
一枚枚跨越千年而来的简牍,将为观众带来多少惊喜,揭开多少谜团呢?面对简牍这样的“冷门”题材,如何找到更适合的表达?
《简牍探中华》节目团队探索出“实景戏剧”的方式,用“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新意表达,从简牍的刀笔留痕处,打开历史画卷,探秘文脉密码,让观众走近一个个从简牍的字里行间“活起来”的人物、场景、事件。
节目让观众跟随文吏“华”的视角,走进书写于“解读秦朝的百科全书”——里耶秦简里的故事。“华”是楚人,在他身上,有秦在大一统进程中的融合印记,也凝结了基层秦吏为民奋斗的点滴。他和县令“禄”共同约定,要“把治理好迁陵当成为迁陵百姓打的一场仗”。在“禄”平定匪患不幸牺牲后,“华”和“禄”有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望着迁陵的山水,吟诵《诗经·秦风·无衣》和《楚辞·九章·橘颂》,这段表演尤其令人动容——“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秦人的奋斗,“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是楚人的坚守,两种文化、两种精神因为统一走到一起,汇聚成为国为民的生命誓言。
从令史“华”、县令“禄”、县尉“乘”、匪寇“缭可”,到街头市肆的风物、军需物资的管理、剿灭匪寇的过程,甚至是学堂的孩子们念诵的文字……节目中创新采用的“实景戏剧”恪守历史真实,都有根有据,由里耶秦简而来。
节目还搭建了实景空间,结合CG特效和外景拍摄,重现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样貌:“官署”是秦吏们处理公务的地方,走在其中,仿佛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秦吏们忙碌工作的身影;公元前222年的迁陵市肆,将再现冬瓜、橘子、粟米、生漆等当地风物,以及熙熙攘攘、热气腾腾的百姓生活;存放文书档案的书府、展现迁陵水利之便的码头……都在镜头下细腻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