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的小楼

  宋建民 

  离开江西井冈山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井冈山下那栋小楼。

  那天,我们参观了井冈山上的黄洋界、茨坪、大井、小井等纪念地。最后,我们冒着蒙蒙细雨,沿着山下溪边的小路,来到了井冈山茅坪谢氏慎公祠后面一栋小楼。这既是一栋十分普通的客家小楼,也是一栋不寻常的小楼。说它普通,是因为小楼外形与当地农家小楼没太大区别。它的外墙呈赭黄色,有上下两层,每层约三米多高,第二层楼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当地人称之为“八角楼”。 说它不寻常,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居住,并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本著作。在这两本著作中,毛泽东同志着眼于当时国际国内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的现状,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并从军事、土地、政权、党的组织、革命性质、武装割据这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后来形成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当时处于迷茫中的党和红军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人们对红色政权必胜的信心。这栋小楼因为与一位伟人和伟大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而显得不同寻常。

  那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了这栋小楼。顺着狭窄的木扶梯,登上了位于第二层的毛泽东同志卧室兼办公室。室内逼人的简朴让人顿生敬意!借着楼顶八角窗户投射进来的光亮,可以看清,室内一角摆放着一张旧床,床上放着一卷薄薄的紫白色相间的蜡染土被。床的一侧约有半米见方的小窗,窗户下面是一张小书桌,书桌旁边摆放着一盏豆油灯,书桌中间是用透明玻璃罩着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另一本是《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同志1928年10月、11月在这里完成的。看到室内如此简朴的陈设,目睹着这些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过的原物,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借着这盏豆油灯发出的微弱的光亮,写出了这两部闪光的著作,从此将中国革命引上了正确的道路。 

  我伫立在小书桌前,满怀着崇敬,望着室内简朴的陈设,联想到之前在黄洋界、茨坪、大井、小井陈列室看到的那些艰难的历程。了解到毛泽东同志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和经受的无数挫折,我的眼睛慢慢潮湿了。我想,毛泽东同志作为党和军队的创始人,作为开国领袖,在创业之初是多么的不易!他的不易不仅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要忍受着饥饿、病痛的困扰;也不仅是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在数倍于我军力量的敌人围追堵截中,使红军获得一线生机;还表现在他的许多正确主张不被当时“左”倾中央主要负责人采纳,政治上受到打击,职务上受到不公正对待。我记得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曾被错误地开除党籍;1929年又落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特别是1931年到1935年初,在红军长征前后,他完全丧失了党内和红军内的一切权力,变成了一个无职无权的“普通人”。面对这些挫折和委屈,他仍然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决定,忍辱负重地忘我工作。他仍然关注着前线硝烟弥漫的战况;仍然不露声色地从事苏区社情民意的调查研究;仍然手不释卷地研读马列著作;仍然认真客观地总结对敌斗争和红军建设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同志虽然身处困境,但为了党和红军崇高的事业所展现出来的坚强意志,所达到的完全无我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拥有的容得下巨大委屈的豁达乐观的胸襟,是他作为一代伟人最宝贵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宝贵的品质,使他能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陈列在黄洋界纪念馆的诗词为证,1965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重上井冈山时创作的《念奴娇·井冈山》,就表露了这位伟人的心路历程:“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伟人创业的艰难,从“九死一生”中可见一斑,又从“独有豪情”中体会到了伟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井冈山下的这栋小楼,是毛泽东同志艰难创业的一个缩影,是引导中国革命航船冲破迷雾、驶向胜利彼岸的一座灯塔,是留给我们党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永远难以忘怀这栋小楼。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