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鸿涛
通讯员 杨博媛
深秋时节,溆浦县北斗溪镇红花村,红薯进入收获的季节。田间山头,村民正忙着挖红薯,去泥、分拣后装袋外运。
“以前我家的红薯卖不出去,只能喂猪,还有不少烂在地里。”村民王良龙告诉记者,他常年在外务工,前几天,父亲王征卿心急火燎地打电话,催促他回家帮忙挖红薯。
王良龙认为“土疙瘩”不值几个钱,懒得大老远跑回家。
“今年情况不同了,线上零售价7.66元每公斤。我告诉儿子,家里1000多公斤红薯由驻村帮扶干部负责包销。”王征卿一脸灿烂地说,红薯走出大山,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到了点子上。
红花村位于雪峰山腹地,海拔高达800米,日照时间长,农产品资源丰富。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农产品却养在深闺人未识,销售不畅成为村民增收的“拦路虎”。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来文平介绍,今年5月,工作队进村后,深入农户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建议和呼声。调研中,他们发现红花村95%的村民有种红薯的传统,且这种高山红薯口感软糯,味道香甜,但因销售不畅,大多用来喂猪了。
找到影响红薯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后,工作队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精准帮扶举措。
“让土特产变成真金白银,是村里大多数村民的期盼。”来文平说,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打开红薯销售渠道作为产业振兴的“重头戏”来唱。
分析市场形势、上门联系销路、引进电商人才、更新营销手段、注册“红小弟”商标……一系列举措让红薯走出大山。
“我的包里有一段时间放有红薯的样品,连乘坐高铁都向乘客推销。”驻村帮扶队员赵奋冲告诉记者,刚开始他有点不好意思,但一想到村民对增收的渴望,便放下了面子。
“后台数据显示,仅用10天时间,红花村线上就卖掉红薯157单,线下客商批发下订单22800公斤,村集体经济的账户上突破4万元。”村里负责电商技术的大学生龙运宁跟村民分享好消息。
“让特色农产品出深山、火出圈。”在红花村村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迎春,正与大伙儿将一袋袋红薯装进车厢,他用手抹了抹额头上的汗珠说,工作队打算在扩大红薯种植规模的同时,整合村里的高山板栗、瑶茶等特色资源,统一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
下午3时许,一辆满载红薯的货车启程驶向长沙。
“我们的红薯远销北京、广东、福建、长沙等地的大型超市,成了香饽饽。”红花村党总支书记向前说,今年的5万公斤红薯不愁销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