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巩固文化主体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任莹辉 梅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深刻领会“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对于在新时代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的内在质的规定性,内蕴着文化主体对本民族已有优秀文化的肯定与认同、坚持与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首先表现为文化自知,表现为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基本特征等具有清晰的觉悟和坚定的认知,对中华文明有“自知之明”。其次,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强烈认同感,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强烈自豪感。再次,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自强,是为践行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才会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主体性还以突出的包容性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丰富养料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了厚重的底蕴与根基。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经由“两个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增强中华文化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两个“决不能”,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同样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我们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守好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立场和底线;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强化文化自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不忘本来中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分别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