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帅 唐永前 庹心怡
“田畴十里稻金黄,走马坪上溢稻香。”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走进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各优质稻种植村的中稻已陆续进入成熟期,稻农们也开始趁着好天气陆续开镰收割,只盼着丰收后的稻田换得腰包鼓鼓、粮仓满满。
近年来,作为传统产粮大村,汨湖农场居委会的种稻科技化、职业化、规模化一直走在全乡前列。站在绵延谷地的稻田埂上放眼望去,但见一丘丘金色波浪随风荡漾,一穗穗成熟稻穗挺拔饱满,一缕缕清雅稻香扑面而来。伴随着来回穿梭的收割机“咔哒咔哒”轰鸣声响,迎来运粮车将收储的稻谷运回各家各户储晒在庭院晒塔里。一幅幅忙碌而喜悦的劳作场景,构成了一帧帧颗粒归仓的丰收画面。
“咱家今年流转稻田127亩,全部种植了优质稻,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仓储,在县、乡、村等各级田长的统筹指导和政策扶持下,种稻作业已全过程实现机械化,正着手申请农机库房用地添置烘干机,为扩大种稻规模夯实产业链基础。”村里的群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谷忠友高兴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田长制”各项政策奖扶红利下,规范农技、共享农机、统筹农资,既能最大限度减少种粮成本投入,又能最大范围提升种粮产出效益,目前优质稻亩产值已超3000元,总产值近40万元,每年还能为10多名村民在秧苗移栽、大田培管、收割仓储等方面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稳定增收创收。
据了解,走马坪白族乡党委、政府按照县“田长办”督导指导和政策支持,切实扛起“田长制”政治责任和属地责任,多措并举坚决守住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硬性底线,精准落实“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谁得利”的政策导向,高效率落实农机、农技、农补等种粮专项政策资金奖补扶持,形成“农技专家+合作社+职业稻农+农户”的四级无缝衔接产业化队伍机制,用“田长制”鼓励种粮积极性、带动种粮规模化、提升种粮收益率。
“仓有米,囊有钱,便是职业稻农们最大的收获感。”乡党委书记曾光介绍,走马坪白族乡党委、政府全方位压实“田长制”工作职责,明确乡、村、网格三级田长岗位履职,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格局,有序有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不断稳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压舱石”。截至目前,该乡15个村中稻实际种植面积超2500亩,亩产达到800斤以上,预计产粮达1000吨以上,下一阶段,乡党委、政府将按县“田长办”指导要求,着手引导职业稻农们种植稻田油菜,循环利用耕地,改良土壤土质,让粮食产量产值实现倍增收益。
“县‘田长办’按照县委、县政府‘田长制’工作精准部署,全力夯实耕地政策性保护、田间技术性指导、奖补一卡式发放,实现了‘田长在田间,耕基更安全’。”县“田长办”专职副主任向延波说,县“田长办”工作专班的高效组建、高频发力、高质管护,让耕地最大限度种植粮食,让种粮最大程度丰产丰收,“践行‘田长制’的工作导向和终极目标,就是让农民们既挣粮、又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