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观点·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搭起传统与时尚的“鹊桥”

  樊树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用千年的时光将一段传奇凝固成了一个节日——这就是中国的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千百年来,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折射着农耕时代人类的自然崇拜、时间崇拜、数字崇拜。在时代的变迁中,社会公众也在不断丰富着七夕节的内涵。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汪曾祺先生曾说:“民俗,是一首民族的集体抒情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七夕节往往被赋予了浪漫而美好的想象。当然,七夕的节日文化内涵并非单单指向爱情。打量各地习俗,从乞巧祈福到跪拜魁星,从投针验巧到晒衣晒书,从为牛庆生到储七夕水,从放河灯到蒸花馍……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氤氲着丰沛的人文精神、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却在世界上曲高和众。尤其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欢度七夕亦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真挚热烈的爱情、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和热热闹闹的七夕民俗一道,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血脉与文化信仰之中。

  “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浪漫的七夕和春节、中秋、清明等节日一样,均是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窗口,也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国智慧的平台。传承七夕传统文化,需要赋予其时代的特色,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使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相得益彰。而这需要更多人在传统节俗与现代时尚之间搭起“鹊桥”,推动传统文化“破壁出圈”,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