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周卒子
4月15日上午,春雨淅沥,山路弯弯。祁东县太和堂镇高龙村3组村民刘绍衡,与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邓云鸿,来到黄桃果园,察看桃树开花、坐果情况。
果园里桃花盛开,蝴蝶和蜜蜂成群,煞是热闹。
“这片黄桃果园有50亩,去年产果1.7万公斤,获利10多万元。”刘绍衡边修沟边说,丰收果里,离不开邓书记的帮扶。
2017年底,衡阳师范学院驻高龙村帮扶工作队撤队,县委临阵点将,时任县统计局纪检组长的邓云鸿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高龙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山区,平均海拔400多米。村民经济来源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为主,村集体经济空白。2014年,该村被识别为省级贫困村。
靠山吃山。邓云鸿站在村部前坪,望着眼前大大小小的山坡,心里慢慢有了思路。
高龙村开门见山,劣势是山,优势也是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是山里群众摆脱贫穷、端上‘金饭碗’的主要出路。”邓云鸿告诉记者,前驻村工作队已栽好树苗,新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关键要在如何改良水果品种、引进新品种,扩大特色水果种植面积上做文章。“山里田土少,但水库、山坪塘分布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和山脚下,成为发展渔业的天然优势。”邓云鸿说,山上种果,水里养鱼,要不了几年,群众的腰包就会鼓起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去年,高龙村产黄桃2.5万公斤,获利20万元。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3年来,村里除了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外,还发展了油茶、中药材和高密度养鱼等种养业。”邓云鸿说,目前,高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了60万元,名列全县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