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给质优者点赞 把不良者“拉黑”
2017-03-16 07:47:1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胡泽汇] 字体:【

欧阳金雨

有数据显示,我国去年网购营业额超过5万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6%。因为方便快捷,网购得以迅速普及,也面临着乱象丛生的尴尬。

昨天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笔者特地在微信群发起“向网购吐槽”的案例征集,朋友圈反馈过来的信息令人震惊:有人因质量不合格的家用燃气灶爆炸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有人反映吃了网络订餐腹泻了好几日;有人坦言网购平台上失效、变质的商品不在少数……面对网购,消费者可谓爱恨交加。

“3·15”,是消费者的节日。我们看到,这一天,各有关部门打假维权的很大一部分努力,是针对网购领域的假冒伪劣现象的。然而,仅仅靠集中式的整治行动,还远不足以根治网购领域丛生的乱象。

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在回答“假货泛滥如何治理”的媒体提问时坦言,什么时候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了,法制健全了,假货问题就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张茅所指出的落实法律、建立信用体系,正是网购领域“制度化打假”中的两个轮子。

“落实法律”,就是要让商业领域的不法不良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早些时候,阿里集团曾向社会公布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假售假线索,但目前能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占比不足1%。这一数据或许并不权威,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行法律对制假售假的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威慑还不够有力。

升级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质优者“点赞”,把不良者“拉黑”,不断挤压“劣币”的生存空间。网购乱象层出不穷,一方面是市场“劣币”的手段不断翻新,另一方面也说明让制假售假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征信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建立在数据共享基础上的大数据打假,理应成为维护消费者权益重点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