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产业工人更有“力量”
杨玉龙
无论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还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振兴实体经济,当务之急是尽快培育一支给力的产业工人队伍。日前,全国政协工会界向大会提交了界别提案——《积极稳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据了解,该提案得到了工会界委员一致认可。
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身着蓝色卡其工装的“产业工人”曾经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引以为豪的职业形象。但这些年来,“蓝工装”的辉煌不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着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够、技能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太合理、队伍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已成为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短板。
对一些企业而言,之所以合适的工人“找不到、稳不住、留不下”,最根本的原因,除去人们就业观念,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力度不足有很大关系,如,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质量不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工作不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在今年的两会中,就有人大代表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多方发力”以解决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可以说,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首要的是人才要跟上市场的需求。然而,人社部此前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技术工人缺乏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长远来看,无疑会制约制造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
今年2月初,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不难想象,产业工人会越来越“吃香”,与之相伴的是产业工人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可以说,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工人更崇高的使命。这就需要产业工人不断壮大力量,为实现制造强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