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东阳
日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内的测产验收专家组来到广东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1500公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验收数据显示:本次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加上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该项目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由袁隆平院士率领的团队选育的超级稻新组合,再次刷新了水稻亩产新的世界纪录。
对袁隆平院士来说,破世界纪录已算不上稀奇之事,但这次的意义非比寻常:今年南方多地灾害天气频发,对晚稻生长不利,广东更是多次遭受台风袭击,但这些不利因素,恰好验证了超级稻新组合的强抗倒伏能力;该项目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绿色统防统治病虫害,符合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趋势,有利于今后大规模推广;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这次研发的水稻新品种不仅有产量的突破,而且大米质量可与国外高品质稻米媲美,再次破除了人们对超级杂交水稻“高产低质”的认识误区。
这样的成就令人艳羡,但谁能知道袁隆平院士对科研的坚毅、执着,对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袁隆平“平凡的伟大”。
袁隆平几乎每年都能获得国际大奖,但他对此却看得很淡,他表示,“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还得继续干活啊……”这两年来,已是耄耋之年的袁老,卸任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辞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头衔,继续专心致力于超级杂交稻科研。
前些年,网上一度热炒“袁隆平”品牌价值过千亿,袁隆平对此付之一笑,自称是淡看金钱的“精神首富”。现实生活中,院士更像一位平常人家的普通老人,身上穿的棉质衬衣价格不过一二百元。
业已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目前,他正探索种植“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若能研制成功,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及几千万亩的滩涂有望成为新的“良田”。老人还期待“90岁前拿下17吨(每公顷)”目标,“到100岁还想在田里”。
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捧获一项项荣誉的同时,袁隆平院士依然在求新求变的创新路上忙碌着、创造着。这种甘于寂寞、爱岗敬业的科研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时代,无疑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