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者的话:
“创新”“创业”“创客”,近段时间是越来越火了。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创时代”,宏观的政策配套,如何达到预期的刺激效果?中观的创业支持,如何为企业、个人保驾护航?微观的竞争奋斗,如何行得更稳、走得更远?本期观点,我们摘录了几位读者的观察与思考,希望对创业者、职业院校以及政策制定者,都能有所启发。
为“创意农业”点个赞
陈善兵
谈起农民,你脑海里闪现出的还是他们“背上锄头挽起裤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吗?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三湘大地掀起浪潮,新时代的农民同样也颠覆传统,玩起了“创意农业”。
湖南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青年农民曾俊杰就是农民创业大军中的一员。2008年,在网络版“开心农场”最火时,曾俊杰开创了现实版“开心农场”;2010年,曾俊杰成立湘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他的“农业版图里”,不仅有瓜果蔬菜,也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还能提供花卉苗木、内陆养殖、休闲垂钓及农产品初加工服务;眼下,曾俊杰还开发出“私人订制”农场。据说,一个企业老板,在他那里定制了10亩田,不用化肥农药,就用家禽粪肥。这种订单生产每年为曾俊杰至少带来30万元的收入。
这样的“创意农业”多好!它不仅实实在在地满足了民众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它给予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以及最新的农业科技创意性的呈现,别具一格。不经意间,还为都市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创意无限、创新不止。其实我们身边,像曾俊杰一样坚定走在创业路上的农民如今已不在少数。种粮大户、新型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崭新身份”,让农民们和着农业转型发展的节拍,正走上时代创新的舞台。
(作者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副部长)
坚守,为创业插上翅膀
陈建光
当今时代是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让创业者充满信心。然而,创业之路充满艰辛,遭遇挫折能否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我有一位同窗学友,叫李向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深圳食品企业工作,一路做到高管。然而,为了心中的创业梦,他于2013年毅然放弃高薪回长。去银行贷款、卖掉住房筹款,他投资千万成立了一家集研发、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可由于产品是自有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难以打开,公司一度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面临倒闭。
幸好,“不服输”的李向明没有放弃。他坚持以质量“说话”,并及时调整产品研发方向,创新销售模式,企业经营终于慢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回想创业历程,这位仁兄满腹感慨:创业开头难,形成品牌打开市场更难,但机遇总会偏爱有恒心的人,别想太多,用心去做就好。
从意气风发到陷入人生低谷,再到信心满满,这位学友的创业可谓一波三折,是坚守的信念支撑着他一直走到现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就是再坚持一分钟。创业初期可能是苦的,但如果每天在苦中多坚持一分钟,终会等到甜的那天。
(作者为长沙市岳麓区干部)
如何上好“创业课”
赵绚丽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在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创业指导老师,我认为,要落实好《意见》,必须做到“四个对接”:
学校对接企业。遵循市场规律,以经济为纽带,以企业为载体,加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突出大学生创业技能培养。同时,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企业家、风险投资者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来校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的授课或指导教师。
专业对接产业。进行专业设置时,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行业、产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优秀人才来校进行“带、帮、扶”的指导。同时,职业院校也要委派专业课和创业课的教师到相关产业企业中去挂职学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
课堂对接车间。将专业课、创业课的一些授课点搬到车间,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听企业讲座、请高级技工指导、管理层来校任教等形式,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以加深学生对产业、企业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的掌握。
课程对接工艺流程。将专业课程与企业的工艺流程进行对接,并根据当地产业的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同时,将创业培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创业。
(作者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休学创业有“注意事项”
张传发
在校读书,是为了学习,“休学创业”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读书是向书本学习,创业是在实践中学习。当然,大学生休学创业也有不少“注意事项”。
要戒“赶浪头”。马云说过,当你决定创业时,这便意味着你没有了稳定的收入,没有了请假的权利,没有了得红包的机会。你若害怕失去社保,害怕没得休息,害怕没有工资,一句话,你若只是一时心血来潮,那么你最好不要去创业。
要能“放下架子”。如今,大学教育早已放下身段,大学生们也不能总以“天之骄子”自居。休学创业者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小商贩”或“农民工”,校园里摆个摊、寝室里开个“小超市”,都未尝不可。只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才能走出新路子。
在当下的创业环境下,“休学创业”更像是对勇敢者的挑战,它只会是少数人的选择。但,这仅有的少数人更应该值得我们珍视,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扶持。如学校应帮助大学生解决“休学”上的后顾之忧,如社会应提供更宽松的政策制度、更活跃的市场机制、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等。精心呵护好创业这股“正能量”,才能激发青年身上的创造力,才能催生出市场蓬勃的活力。
(作者为安徽巢湖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