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办中国特色大学要抓住三个基本问题
2015-05-16 10:29:4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办中国特色大学要抓住三个基本问题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

从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发展的实践而言,一所大学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出特色,首先要理清思路,对准焦点,着力解决好大学为何、大学何为、大学何以为这三个基本问题,真正把改革发展聚焦于培养人的人和培养的人这个关键点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从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发展的实践而言,一所大学要立足中国大地办出特色,首先要理清思路,对准焦点,着力解决好大学为何、大学何为、大学何以为这三个基本问题,真正把改革发展聚焦于培养人的人和培养的人这个关键点上。

办中国特色大学,首要的问题是大学为何,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应当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承担任务与使命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不断拓展,既凸显出大学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容易使大学模糊自身的核心职能定位,加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行政手段评价大学办学水平并配置资源的色彩较浓,让许多高校往往按照行政的“指挥棒”“跟着感觉走”,不可避免地为了更多地争取资源而一味追求“大而全”,也就很难真正办出特色。所以,归根到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独特标志,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其他功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培养。

办中国特色大学,重要的问题是大学何为,即立足中国大地应当立在哪里?大而言之,首先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底线原则和办学方向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并且要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适应、服务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绝不允许偏离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理想这一根本原则。其次,要立足我国现有的基本国情,这是一个现实基础和改革依据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亟须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正由“大”向“强” 迈进、由“精英式”向“大众化”发展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并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办中国特色大学,必须立足这些基本现实,妥善处理好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入口”更宽与“出口”更严、研究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核心关系,正确选择适合于大学各自不同特点、条件、优势与资源的发展路径。其三,要立足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一个育人土壤和教育使命的问题。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之所以被一再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就在于不同大学的改革发展、文化涵养,只有深深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并将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熔铸于各自不同的办学传统、办学精神,才能真正凝炼出自身的独特精神气质,塑造大学之魂,汇聚发展力量,既能够更好地担当起立德和树人的神圣使命,彰显出作为一所中国大学的基本特质,又能更好地本着自身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

办中国特色大学,关键的问题是大学何以为,即打造办学特色应从哪些方面着力?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于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大学,核心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改革、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必须聚焦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让大学教育真正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具体而言,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改革的切入点。一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为高校的自主改革发展提供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制度设计上主要为造就大学之间的平等竞争提供平台和环境,并根据大学之间的竞争优势而非运用行政手段来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利于各高校真正盘活人财物资源,着力打造并强化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办学特色。二是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为教师的自由研究探讨提供保障,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高等学校。在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规章制度建设上,确保教授治学的落实和扩大教师对学校管理事务的民主参与,强化学术权威,为创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科研环境、进而形成研究特色和学科特色奠定基础。三是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要着眼于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培养具有中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既重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专业技能提升,强化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又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抓好具有不同专长与发展潜力的特殊人才的分类培养,以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

(执笔:王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