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英
国内作家梁晓声近日接受记者专访,谈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与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有过一次简短交流,习近平同志说到,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都有精神上的故乡。
自然主义作家梭罗曾经发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就算得到了整个世界又有何用?”见微知著,从中到西,从古到今,精神家园是个体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找寻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载体便是以文化为支撑的核心价值观。
梳理时代文化,不难发现以文化为驱动力而形成的时代价值特征。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使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第一个顶峰,在繁荣的文化环境下,人才市场迅速崛起,个体也在其中获得极大的价值肯定,一部部皇皇巨著影响中国数千年。沿着这样的文化脉络,“自强不息”让我们百折不挠;“厚德载物”让我们容养万物;“穷则独善其身”的高蹈之态淡然却不消极,“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更是培养和巩固了我们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精神上的故乡?马斯洛曾经提出过著名的“需求层次论”,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止于物欲层面,在最后,我们都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以不至让自己成为一个“死魂灵”。那么,在逐利冲动、拜金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天经地义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找寻精神故乡?恰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在文艺中,在文化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能体现民族自信,能实现民族复兴,它是泉源、是航标、也是前行之舟。同时因其与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从国家、社会、发展等层面既阐明了社会主义新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指明了构筑人民精神家园的正确方向。
文化古邦,其命维新。传承与革新文化并在其中找寻精神故乡,是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