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花之梦【周小云】
2014-07-07 10:03:4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小云] [责编:彭彭] 字体:【

  花之梦

  

  周小云

  这是一个诞生在农耕文化发源地城头山的伟大梦想。

  古老的澧水河,流淌着7000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诗,也滋养着武陵山余脉肥沃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一个偏僻的杨桥小山村的农民家里,生了一个从小就爱花的儿子取名叫沈克泉。

  花为蜜之源。养蜂人也是赶花人。1963年春天后的每年4月底,当临澧的油菜花谢了,学了专门养蜂技术的沈克泉就带着蜂箱到贵州山区去采乌桕花蜜。12年中,他在贵州的5县13个公社120多个大队跋山涉水,磨破90多双鞋,行程26000多里,寻找花种110余样,共酿优质蜂蜜6500余公斤。沈克泉完全成了一个花痴。

  1978年6月8日,贵州的绿水青山里,三株神气的野生油菜,张开笑嘻嘻的脸。沈克泉的人生也从这一天重新起航。他决心要搞油菜研究,搞杂交油菜育种,搞优质高产攻关。

  怎么保存野生油菜的优质特性,并在后代植株中延续?怎么让杂交油菜芥酸低硫苷低,高产又优质?如何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制出杂交油菜种子?一道又一道的攻关难题摆在沈克泉和儿子沈昌健面前。

  沈克泉省吃俭用,攒下钱四处托人买书。白天搞生产,晚上挑灯读。遇上难懂的技术问题,父子俩就步行到十里外的农技站甚至几十里外的农科所去咨询。农技站、农科所搞不懂的,沈克泉就去高校院所向专家请教。没有专业分析仪器,父子俩就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这样的记录日记,密密麻麻共写下23本。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反反复复研究,又反反复复失败。

  “不成功不剃须,不成功死不瞑目”。沈克泉的誓言用泪水写在试验田里,滴在油菜花上。为了搞科研,家里债台高筑。

  1989年春天,也是“油菜花父子”攻关母本改良和选育的第10个春天。父子俩把10年来总结的人工与蜜蜂同步授粉技术,土、肥、水、管改良措施和雄蕊败育选育方法综合改进实施,一家人夜以继日“躺”在试验田里,终于收获了亩产150公斤的高产。油菜籽一上榨,出油率比常规品种高25%,且油质香纯。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油菜新组合,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7年,沈克泉带着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一个阴雨天,沈克泉因劳累过度,带着未圆的梦离开了他整整耕耘了30年的试验田。

  “油菜梦”的接力棒义不容辞地传到了沈昌健的手上。

  沈昌健擦干泪水,他在300多株油菜育种材料旁,立着300多张写满“暗号”的标记……

  2013年,单产225公斤,全国排名第3;202个新品种组合,又有“202”、“819”进入区域试验……

  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大厅里鲜花簇拥,灯火辉煌。沈昌健站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颁奖台上,热泪盈眶。

  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