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求解画作禅
□廖少华
禅宗之于绘画艺术的内涵,可简单解释为:画家将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观察思考,转化为画家内心的变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禅宗,这一中国艺术创造的根本法则,成为唐宋后许多文人画家的选择。细观魏怀亮的《路上风景》系列作品,我看到了“风景”背后的禅宗。
魏怀亮经历了军人——军旅画家——专职画家——省画院和美协领导等身份转换,30多年来本着“苍凉底色、执着态度、忧患意识和济世情怀、艺术的求变精神”,把目光和情思始终投注于社会与自然、人类与动物、生态与艺术的关联点,用艺术的形式寻找紧系人类共同福祉的话题。十几年来,完成了《都市空间》、《都市状态》、《寻找栖息地》与《路上的风景》以及《湖湘之门》等系列的创作。他的创作经历向人们表明,他对生态环境主题的刻画和禅意画表现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趋时风之选择。
要理解魏怀亮现代禅意作品,需要细细品读。虽然“神情寄寓于物”这句话人们都懂,但读其情系生态主题的作品则会发现另有一个天地。《都市空间之九》作品中孤独的小鸟,它将飞往何处?《寻找栖息地之十九》中的流浪猫,暂且在空调机器上憩息;家园的剧烈变故使这些人类的朋友们无奈蜷缩在都市的某个角落;夜色茫茫中与人类相伴的动物都无家可居……以上系列作品紧紧扣住一根主线:人类的过度开发不能只图经济效益而最终让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与和谐。
魏怀亮《路上的风景》系列作品,我之所以描述为表现生态环境文化的现代禅意画,除了作品深刻的“寄寓于物”外,画面的平静恬淡也是禅意画的突出特征。这个系列20多幅作品,构图简括、画面单纯,静寂状况下又有其灵动。巧妙地将常见的生活元素作为现代社会的表征,把不同时空与内涵的意象元素统一于作品之中,形成新的意象统一体,引导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社会与文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考。这种意象与禅意画的基本特征是吻合的,给我们寻找中国画革新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启示。
解读魏怀亮几个涉及生态环境文化的系列作品,会清晰地看到他的禅意画的指向——以艺术的形式为求得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在他经常与朋友们言及的话语中,多次说“人与自然是个有些沉重的话题”。他说:“我画这组作品时,心情很压抑,笔触变得格外凝重。”《中国书画报》在入选他《寻找栖息地》作品的简介中说得好:“魏怀亮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演绎和表达着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乃至未来命运的理解和认识。魏怀亮是思想者中的画家、画家中的思想者。关心生态、珍爱自然、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魏怀亮说,他要“做一只会思想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