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读者来信 > 正文
勘损工作太马虎村民理赔款缩水
2012-04-13 11:50: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田燕 欧金玉] [责编:荆彩] 字体:【

  武冈市去年遭受旱灾,所幸村民投了水稻旱灾保险。但龙溪镇政府在勘查受灾村民损失时工作不到位、不透明,一些村民反映理赔的面积和实际受灾面积不符,意见纷纷——

  勘损工作太马虎村民理赔款缩水

  本报记者 田燕 欧金玉

  

  漫画/李珈名

  去年秋季,武冈市遭受旱灾,很多农民的稻田受影响而减产甚至绝收。所幸,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都投了农业保险。但武冈市龙溪镇罗岚桥村的村民近日向本报反映,由于理赔过程不公开透明,赔付的受灾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村民该赔的没有赔,受灾农民很有意见。

  实际旱灾面积

  与理赔面积不符

  3月5日,记者来到武冈市龙溪镇罗岚桥村,村民闻讯纷纷围了上来。村民张柏云一见记者就掏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绿本本,发证单位为武冈市农业局。他情绪激动地说,“我是村里的种田示范户,2011年种了13亩水稻,受灾11亩,却只赔付了5亩多,不到实际受灾面积的一半。”

  村民罗端娇的女儿说:“我家种了2亩水稻,受灾的只收了几十斤谷子,后来理赔只赔了80元钱。按保险公司理赔条款,每亩应赔付280元。听说这次只赔70%,我家2亩也应该有300多元,为何只补那么点,难道是面积缩水了?”

  村民张柏云告诉记者,去年出现了罕见的旱灾,好在村委会将全村水稻田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了农业保险。自己本来有6亩水田,又租种了村民一些田,共13亩水稻,有11亩颗粒无收。按保险公司理赔条款,理应赔付保险金额总计3000多元。而村里负责受灾情况登记的村民张某,在没有走访农户实际受灾面积的情况下,仅依据村里的农业直补田亩表及自身利益,随意编造登记受灾面积,将自家种的大豆面积也登记成受灾水稻田面积,在没有公示的情况下将其交付镇政府。村里有些受灾水稻农户,张某却没有登记。受灾农户多次去镇政府查询农业保险赔付政策及赔付明细,要求镇政府及村里张榜公布农业保险赔款情况,但镇政府却不肯公开农业保险理赔清单。

  很多村民围住记者诉说着,他们认为,这次报的受灾面积没有核准,镇政府在核查时也没有公示,到底应该赔付多少,每户赔付了多少,村民都不知道。如此不公开、不透明,大家意见很大。

  镇政府:时间太急

  没来得及核查公示

  记者来到龙溪镇政府。负责农保这一块的镇财政所黄所长说,去年整个邵阳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情,受灾面积比较多,但农民当年投保了水稻旱灾保险,由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承保。

  灾情出现后,武冈市农保办、财政局、中华联合财保公司等几个单位组成了4个组,对全市每个乡镇的旱情进行勘查,确定了去年的水稻受旱灾影响损失在70%左右,所以就在全县定损为70%,即按280元/亩的70%进行赔付。各个村的受灾面积由村里报上来,镇农技站进行核实,最后市农保办进行核查后,再进行理赔。理赔后政府没有扣一分钱,都直接打到农民的粮补卡上了。

  记者查看了镇里登记的农业保险水稻灾损的核定报表,张柏云受灾5.9亩,损失70%,果然与张柏云自己报的面积相差甚远,还有几户也与村民所说的有些差别。

  农民反映的实际受灾面积和核定受灾理赔面积为何有差异?对此,黄所长解释说,由于龙溪镇去年受灾面积达1000多亩,受灾面积大,时间特别紧,镇农技站和农保办来不及一丘丘核查,就按村干部报上来的数据报上去了,的确没有进行公示。而市农保办也表示不可能逐一核查,只在全市范围内抽查了几个点。他也承认,这种情况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工作的确不够细致。

  农村保险理赔工作

  要做实做细

  记者要离开罗岚桥村时,还有村民要拉着记者去自己田里看一下,核实一下自家的受灾面积,但现在稻田里已无法看出受灾的情况,具体每户村民当时实际受灾情况如何,记者也已无从查实,有关部门要重新核实也很困难。由于有关部门在登记核定受灾面积时没有公示,村民也无从知道自家到底报了几亩受灾面积,也无法互相监督,村民意见很大也就难免了。

  农业保险是政策性的商业保险,可减少农民灾后的损失,增强农民的抗灾能力,也是目前政府正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由于其理赔工作往往牵涉的人很多,特别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保险公司带着对受灾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除了制定严格科学的工作程序,更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公开透明地运作,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合理,让村民满意。这样,才能加强农民的保险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田燕 欧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