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湘潭石鼓:多情妩媚花纸伞
2012-03-31 00:28:0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光华 赵风华 吴竹] [责编:荆彩] 字体:【

  湘潭石鼓:多情妩媚花纸伞

  本报记者 李光华

  通讯员 赵风华 吴竹

  石鼓,湘潭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因加工出口秀美的花纸伞,使得金发碧眼的外国佬经常光顾,她也因此名声日盛。

  从湘潭县城出发,逶迤绵长近3个小时才到达遥远的石鼓镇。这里的油纸伞,遍地如花绽放。镇上的海鸥路上共有14家伞厂,这还不包括那些只做半成品的工厂。随便敲开一家,都可以看到红红绿绿的伞,散发着木香。

  这里制伞的手艺,乃世代流传。明朝初期,“江西填湖广”,大批江西人移民到人口稀少的湘潭县,也带来了制伞工艺。彼时,制油布伞是石鼓人谋生兴家的好手艺。石鼓10户人家约有9家做油纸伞,也有人在外埠开伞店发财。手艺概不外传。解放前,甚至有部队在石鼓订军用伞。一把伞能卖到1块光洋的好价钱。因没有公路,伞靠着在湘乡山枣镇下的涟水河运到远处。解放后,石鼓制伞生意经历了20多年的红火期,直到铁骨伞逐渐取代手工伞。进入新世纪,各地游客对工艺伞青睐有加,石鼓的制伞业再度繁荣。

  石鼓竹缘工艺伞厂的老板赵文超,出身于制伞世家。他说,现在石鼓工艺伞占到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光是他自己的厂子,每天就出1000把伞,2011年销售了30万把。目前,石鼓镇从事这个行业的约有2千人,年产500万把伞。

  不同于流水生产的晴雨伞,石鼓伞全由手工制作,一把伞要5天、8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一根青竹,要经历浸泡、药水煮、刮青、劈撑骨、制伞杆、制伞轱辘、分边、穿艺、糊伞、打口、画花、收伞、质检等几十道工艺,才能蝶化为一把美丽的伞。大部分工序需熟练工人精工细作,小部分流水线完成。

  作为手工伞,工艺的精巧程度决定伞的价值。漆面平整、布面高档、描画专业,这样的伞,就能卖出好价钱。现在,石鼓伞主做外贸。赵文超老板给我们展示了出口日本的“樱花牌”装饰伞,日本人很喜欢用这种蚕丝伞装饰在酒店、家中的房顶。伞骨上伞面上的彩漆全部是手工刷上。日本人不喜花俏,但异常讲究精致。这样纯手工制作的高档伞出口价在300多元一把。

  伞画的题材多为写意中国画,如梅兰竹菊、喜鹊、仙鹤、燕子,现在的风格还拓展到剪纸、工笔画。竹缘工艺伞厂的绘图师邓菊莲说,一个绘画师要培养3、4年才能熟练驾驭各种题材。

  石鼓花纸伞业的再度兴旺,离不开镇党委、镇政府的极力支持。在不少男人外出务工的情况下,他们把留守女性、老人们组织起来,办起了一个个制伞厂。赵文超的竹缘工艺伞厂有200多职工,女性为主;朱建阳的夕阳红工艺伞厂有80来个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老人、妇女们在色彩鲜艳的伞阵中劳作的场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有不少人为伞厂制作“配件”,足不出户,每月也能赚上2000多元。

  石鼓伞已经改变了过去单纯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实行了部分流水线作业。整个石鼓镇现有14家成品伞厂,40多家配件厂,形成制伞一条街。产品远销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并畅销北京、杭州、桂林等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年产值近2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