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纪的坚守
简人卫
一百年前,在风雨如晦的神州大地,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走到了尽头。湘中大山深处,一位姓简的先生,在安化仙溪石塘街王爷殿创办了一间私塾,传统的方式,朗朗的书声,承继着永不消亡的“仁义礼智信”。一个世纪过去了,当初的私塾早已尘封于历史,它的精髓,却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扬,扎根于仙溪这片热土。
那位姓简的私塾创立者,是我的先祖简乃僚先生;而今即逾百载的安化县第八中学,是由最初的简氏私塾、简氏族学演变而来。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安化八中始终有着难以言喻的亲切感。走进青山之中,漫步清幽的校园,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远比对着泛黄老照片的缅怀更真切,更饱满。对着一株老树追思,向着一块青石怀旧,在21世纪的时空里,用探寻的眼光,审视着一百年时间里的变迁,这样的遥思,无疑是最诚挚的。
安化县第八中学从王爷殿的简氏私塾里走出,走了一百年,而今,愈发朝气,愈发年轻。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山内外,发生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唯独在这里,永远有人在坚守,坚守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坚守着简氏私塾敲响的第一声钟响所跨越世纪的余音。
贫瘠的土地,往往能开出丰满的精神之花,文化之花。安化自古闭塞,却走出了总督、政要、将军、两院院士、书法家、世界冠军等社会精英,这是一种传奇,也是一种必然。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师就会有教化,有教化才能产生文明,有文明才能带来进步。尊师即是重教,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得以薪火相传并不断发展。20世纪前后的安化,民间办学蔚然成风,固然跟当时的开明人士心忧时局、教育救国有关,更和安化自古而来尊师重教的风气分不开。当时所办的私学,绝大多数得以传承下来,历经沧桑而不朽,几度变更,仍以最顽强的生命力,永照山城教育之汗青。当初那一批开先河的私学,大都成为今日安化基础教育的源头,和那些功在千秋的先贤,一起成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安化乃至湖湘教育丰碑。
百度春秋,世纪耕耘。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年度里,安化县第八中学迎来了一百周年华诞。它的校史陈列室里,满满地安放着一百年的坚持,一百年的奋进。我的祖辈曾在这里播种了梦想,他的后继者们用一百年的时间,让这个梦想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在这里,永远都存在着一种精神:团结进取;永远存在一种希望:育人成才;永远存在一种志向:尽力兴邦;永远都有着一种精髓,它从一百年前迈步走来,给每一个人以希望和力量。
其实,一百年很短暂。一本相册,一串名字,一份年表,便可清晰而轻松地表达一所学校在一个世纪里的所有发生。可是,在这段历史面前,任何的惊鸿一瞥都是沉重而肃穆的,每一步迈出,每一个足迹,都能激起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回想。这一百年的书写,大气厚重,而又丰盈。
九万里风鹏正举 ,一百载舟楫重航。一百年了,站在安化县第八中学第一个百年的尽头,所有的回望和回忆,都是厚重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怀念一个世纪以来为安化八中的发展而殚精竭虑的开拓者,感激这一百年来为安化八中的美好明天奋斗不息的继任者,正是这些可敬的人,使一百年前的简氏私塾,有了一个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