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回家过年有感
贺清龙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屈指算来,我离开老家39年了。虽说在“时间老人”的撮合下,身心均已融入了京城繁华的节奏,但生我养我的家乡却总是让我魂牵梦绕。“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老家在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攀桂岭自然村,近20年都没回家过年了,今年决定带着妻儿回老家过个年!
乡土的记忆总是深切的,如同车轮碾过湿湿的泥土,斑斑痕迹清晰可见。印记中的家乡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薄雾迷蒙的树林,青烟缭绕的村庄,低矮简陋的平房,如同一首恬淡而深沉的歌谣,缓慢而悠长……
回家了!当家乡的气息从车窗外扑面而来时,眼前的景象顿时让家乡的印记逐渐模糊起来,横穿进来的种种巨变映入眼帘,让我感到既陌生、新奇,又激动、惊喜,家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变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不由得不让我感慨万千……
家乡的变化有“三多”、“三高”、“三丰”。
“三多”。一曰路多桥多。过去回老家是一件让人身心俱疲的事,破旧的大客车,坑洼的泥石路,车在路上摇晃,人在车中跳舞。今年回家的第一感受就是路多桥多,回家的路变“短”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长沙机场出来高速公路几乎直接通到了大障镇。一路上感觉路好桥多,道路顺畅,轻松惬意。路上我不禁高兴得赋出一对联:高速公路、县乡路、村村通,一路通到家门口;跨江大桥、立交桥、公路桥,条条天堑变通途。
二曰车多人多。说车多,是因为农村的小汽车是几年前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借着“村村通”和“汽车下乡”的东风,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换成了摩托车,还有相当一部分开上了小轿车。以车代步正成为农村的一道新风景。说人多,是指春节期间农村的人气旺。当官的、经商的、务工的、读书的,都回来了。游子千山万水,远道奔来,只为团圆。
三曰使用手机的人特多。大人、孩子,老年人、年轻人,几乎人人一部。iPhone4、智能手机、音乐手机、老年手机,品种齐全。与舅舅一块吃年夜饭,我和舅舅碰杯后一饮而尽,舅舅却把杯子放下了。我说舅舅你怎么了,想耍赖么?舅舅却说,嘘……稍等,手机响了,我看下谁发的信息。原来已80多岁高龄的他脖子上也挂了一部手机,是外孙、侄女给他拜年呢。我说,舅舅,手机上的字你看得清么?他说我的字是大号的!一下子把我说笑了。
“三高”。一曰房子高。城市在长高,村里的房屋也在变高。楼房正面都贴着漂亮的墙砖,安装不锈钢大门和窗户,很漂亮。堂兄的客厅宽敞明亮,真皮沙发、液晶大彩电、立式空调,该有的都有了,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二曰品位高。农村人的衣食住行都在与城里人接轨,处处透露着眼光和品位。农村孩子的教育程度提高了,我们200多人口的小山村,如今在校大学生有近10人。互联网和电视拉近了世界的距离,炒股炒期货、叙利亚战事、俄罗斯选举……乡亲们谈起话来也头头是道。
三曰寿命高。吃得好了,穿的暖了,还有各种补贴、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高寿的老人就更多了。8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小村就有10多个,而且没有一个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
“三丰”。一曰吃的丰盛。现在有的小青年总是牢骚:过年真没意思,不知该吃什么!其实若论吃的每天都在过年,还指望春节吃什么呢?索性讲究个“土”字。鸡鸭鹅鱼,自己喂的;生猪牛羊,自家养的;蔬菜鲜果,自家种的,再加上果盘点心、白酒红酒、啤酒可乐……那叫一个丰盛!真羡慕村里人的口福啊!
二曰穿的丰富。过去清一色的灰蓝黑,大街上的人群像蚂蚁;现在是林林总总、五颜六色,不仅讲面料、还要讲款式,讲牌子,人们追求的是时装,是风度。抚今追昔,不禁想起当年我上高中的时候,穿的竟是姐姐的一件打了补丁的旧衬衣,两个口袋还是女式朝下的,惹得同学们老是取笑我。看看现在衣着打扮,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三曰荷包丰满。改革开放初,“万元户”是许多农村人日思夜想为之追求的目标,现在的农村,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加富裕的农户有的是!许多人已经是城乡“两栖人群”,城里有房子有事业,村里有父母有亲人。
回家过年!短短几天,行程匆忙,内容充实,我的心情更是充满着欣慰和喜悦。这些年,我们的国家,正如同我们这一代人,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年轻时我们穷,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现在我们变老了,而我们的国家却强壮了,更有活力了。几代人的梦想,几代人求索的目标,都在一一变成现实。尤其是农村,过去我们牵肠挂肚的是她的穷。而现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她的儿女,我们怎么不为之感到骄傲和欣喜呢!
回到京城已经几日了。夜深人静,一人独坐,仍然想起在老家里过的那个年。院外鞭炮响声此起彼伏,屋内高朋满座谈笑风生,饺子年糕琳琅满目,花生蔬果满室飘香……多么亲切而温暖的年夜呵!
明年有空儿,我还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