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朝翔和他的“野风画派”
东临
常接到陕西画家张朝翔的电话,他几次来湖南,到韶山、张家界,对三湘四水一往情深,他后来又走遍新疆、西藏,不时把他的发现与感悟与我交流,电话中,充满激情,爽朗开怀,看得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
张朝翔作山水画喜用明亮色彩,浓墨重彩,酣畅淋漓。新、奇、秀、美,诸多风情,扑面而来。
他以笔名“野风”,1977年创立野风画派,一系列古朴、自然又富于激情的作品,粗犷清新,色彩绚丽,意境深远。
在张朝翔的画作中,可以时刻感受到他的色彩旋律和“野风”韵味。
张朝翔喜欢到处跑,近几年考察了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艺术馆,视野自然更加开阔。
他行万里路,绘千卷画,进入精神层面的色彩世界,表现出独特的风度同气魄。那艳丽的色彩中,蓝色的地球,温暖的太阳,洁净的水,纯净的空气,未被污染的山……使我们看到了画家不倦的追求和关注。
他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关注现代化大城市的绿色空间,创作出《生命之水》、《西部童话世界》、《绿在梦境中》、《小康人家的梦》、《万山醉绿》等,为保护环境创建和谐社会鼓与呼。
张朝翔“重色”,他认为,色彩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人类视知觉中最具刺激力和感受力的信号。他重视色彩,推崇色彩,在中国画里,对传统中宝贵色彩挖掘研究、创造继承,加深了作品与现代受众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张朝翔说:“艺术家要成为运用色彩的大家,不能当色彩无知的傻子,艺术作品光有线条而失去色彩,这是不完整的。有了浪漫色彩的艺术品就有了艺术生命力,若丢失了色彩就丢失了阳光世界。”
中国传统绘画推崇水墨,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运用多色彩入笔,笔笔用色,笔笔入水,水色交融,妙不可言。
他在北京、香港、台北、巴黎、东京、纽约、多伦多、开普敦等城市办过画展,深得观众喜爱和好评。
著名画家叶浅予观其画展后,称赞画作“意境非凡,才气超越”。吴冠中欣赏其画作后,表示“张朝翔的绘画理论与绘画作品填补了当代艺术的空白”。
在他的艺术思想中,色彩的特定象征意蕴,鲜明的装饰情趣,色彩的结构特色,色彩的类别欣赏和使用习惯,乃至色彩独特的制作方法,都迥异于西方的源自客观自然的再现性色彩体系,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出生在陕西富平县北部一个野山山口的张朝翔,幼时身处野山、野水、野风、野情之中,目染祖父张东川塑关公、画神像等传神造型,开始习画。1957年,他拜花鸟画大家叶访樵为师学习花鸟画;1958年底,他慕名来到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石鲁家中,毕恭毕敬地跪执弟子礼。1980年代初,他又师承艺术家周韶华,潜心学习国画传统技法。后来,台湾画家刘国松到西安举办画展,他再拜刘为师,吸取融中西画于一体之创新精神,努力创造国画新的意境和技法。转益多师为其师,广益众技成己术。后从西安美专毕业,入浙江美院国画系进修。
为了画好画,他在艰难年月,依然从每月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半用于购买纸、墨和颜料。他曾有一幅题为“板结的土地”的作品,让人联想到他在创作路上的辛酸与顽强。
1988年早春,他画兴勃发,一口气作了100多幅画,在古城西安举办画展,声名鹊起。7月初,他把画展搬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宏大凝重的气势,粗犷豪放的笔墨,雄伟怪诞的意境,令眼界颇高的首都观众吃了一惊。
上个世纪90年代,张朝翔来长沙,在乒乓球桌搭成的台子上作画,赤膊上阵,满头大汗,面孔黧黑,痴迷挥毫。其情其景,让我记忆犹新。
不尽野风画底来。50多年来,黄土地上走出的张朝翔,不畏艰辛,潜心于野风画派的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以一个西北汉子的热忱、激情、憧憬和执著,行走于祖国大好河山之间,创作出3000多幅独具特色的画作,成就了中国当代画坛上独具风格和风尚的画家与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