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媒体打交道须走出观念的误区
欧阳旭曦
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要讲求方法,注意技巧,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但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走出一些认识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观念上的误区,需要加以克服。
害怕媒体。主要表现为“四怕”:怕被歪曲事实,有口说不清;怕落下不好印象,被领导批评;怕言多必失,说多了被媒体抓住把柄;怕担负责任,“不发言”、“少发言”。一个“怕”字让很多领导干部与媒体有距离感、疏远感,不能很好地与媒体沟通。
隐瞒遮掩。多数突发事件属于负面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采取阻挠采访、隐瞒真相的做法。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担心负面事件的报道造成家丑外扬,二是担心事情经媒体传播后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当今社会属信息时代,媒体的数量增多了,媒体的结构改变了,任何事件要瞒、要遮、要捂都是做不到的,那样做只能更加激起媒体的好奇,只能更加使事态失控。殊不知与媒体打交道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别人说不如自己说,被动说不如主动说,明天说不如今天说,说一次不如天天说”。
能拖则拖。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不及时主动向媒体发布事件的真相,能拖则拖;有的不积极回应媒体的采访要求,甚至千方百计阻挠媒体的采访;有的对舆论的关注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等等,这种“拖延战术”是很多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常采取的一种策略。目的就是想用拖延时间的办法来平息事态,掩盖真相。这种做法在现实中往往适得其反,危害极大,在拖延中丧失了引导舆论的时机,在拖延中丧失了控制事态的主动权。其实,新闻有一个及时性原则,人人都应该遵守,“拖”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领先才能主动,拖延只能导致被动。
以势压人。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喜欢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缺乏跟媒体平等交流的心态。他们的内心对媒体抱着一种轻视乃至敌视的心理,他们往往有两张面孔,对上言听计从,对媒体爱理不理,有的动辄怒斥记者。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记者当自己的下属;二是对信息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的变化,媒体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等缺乏清醒的认识,以至于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和媒体的关系。这种观念势必影响官员与媒体的正常互动,官员当众动怒甚至动粗的情况,正是媒体求之不得的“好料”,容易成为引人瞩目的热门话题,因而成为媒体的“文章”。实践证明,微笑面对媒体才是上策。
套话连篇。有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四平八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内容似乎很多,却是官话多,套话多,宣传多,让人感觉不坦诚,不忠厚,想故意掩藏真相似的。一些外国记者评价中国官员“敢说真话的不多,阻挠采访的不少”,并非夸大其词。产生这种误区主要源于对媒体不信任,认为媒体爱惹是生非,不能当真,因此拿一些虚话套话来搪塞;同时也有受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不习惯讲真话方面的原因。拿空话套话对付媒体,危害很多,一是会有损于政府打造诚信政府、阳光政府的形象;二是让人觉得你不友善,肯定有不可告人的东西被遮掩着;三是会激起记者想方设法挖掘背后的线索,寻找答案,使你的工作陷于被动。“说真话,现在说”,这是一条有用的经验,用真话实话代替假话套话,与媒体建立起坦诚互信的关系,永远让媒体觉得你是一个可信赖的人,这远比套话连篇好得多。
(作者系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