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法治湖南”的现实观照
2011-11-22 22:00:3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吴传毅] [责编:蔡矜宜] 字体:【

  【工作探讨】

      贫困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石泽龙

  实践证明,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基础设施薄弱、资本和财力有限的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是扩大经济总量、缩短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走持续、协调、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树立两个理念,相互结合,推进工业发展。一是牢固树立开发利用本地优势特色资源理念。优质丰富的资源能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尤其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业发展要想赢得主动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特色资源,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变。二是大胆树立“无中生有”谋发展理念,努力创造和实现“零”资源发展。贫困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仅仅局限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或引进什么项目,浙江温州没有畜牧业,却是全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因此,泸溪县努力克服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后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零”资源现象。

  创新两个思路,齐头并进,实现新的突破。一是着力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已有的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这并不是对传统产业的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相反,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传统工业的发展为前提,对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二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竭尽全力发展新兴产业。贫困地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引进或直接应用国内外发达地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技术,积极引进大企业、大公司,突出发展大项目、好项目,靠大靠强。

  把握两个重点,齐抓共管,形成比较优势。一是注重产品精深加工。当前,贫困地区工业结构不优,原材料初加工居多,高能耗、低附加值并存。要想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精深加工之路,通过引进新技术、大项目、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抢占产业顶端、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二是注重产业集群聚集。积极发展和引进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项目和企业,提高企业间关联度,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比较优势,打造循环经济。

  坚持两个抓手,两手皆硬,做好产业承接。一是着力抓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贫困地区后发超赶的重要引擎,更是贫困地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契机。贫困地区要改变工业总量小、企业规模小和数量不多的现状,必须紧紧抓住东南沿海特别是株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着力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是生产要素的主要集聚地。贫困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依托园区作为重要路径,积极采取“引凤筑巢”与“筑巢引凤”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形成上大项目、大上项目的条件。

(作者系泸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