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泸溪现象”的本质和价值
谭跃湘
“泸溪现象” 实质上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后发赶超,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优化发展的科学发展现象,支撑这种现象的魅力和价值可以用“实”、“特”、“活”、“绿”、“福”五个字来概括。
思路求实。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实际上可概括为两类,一是硬件,二是软件。泸溪没有区位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没有硬件优势。要将各种稀缺资源吸纳进来、聚合起来、发酵成强劲的发展力、竞争力,关键靠软件,出路在思路。但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真正决定出路的思路,应当是切合本地实际,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思路,是实在可行、务求实效的科学思路。近年来,泸溪县委、县政府依托历届班子长期探索积累的经验,在依靠山水、保护山水的基础上,跳出山水做文章,独辟蹊径提出了“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环境创优”发展战略,集中精力狠抓优势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优势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坚持国企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结合、项目建设与结构调整结合、优化发展环境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突出工业强县目标,在招商引资上聚力,在园区建设上用功,不断拓展和放大新型工业化的优势。
产业求特。任何区域产业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市场的认可度、竞争力、占有率。而这种认可度、竞争力、占有率,最终还是基于比较优势,基于相对而言的特色。有特色才会有比较,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泸溪着力做大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品,靠特色拓展产业生存和发展空间,靠特色赢得市场竞争和社会认可。如在工业上,突出新金属材料加工,电解锰、电解锌、微细铝粉、铝颜料不仅在打造“全州最大”、“全省最大”、“全国最大”,甚至在争创世界第一的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有特殊规格、特殊标准,从而有特殊市场。特色产业开创了泸溪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快速增收、社会稳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机制求活。思路靠体制落实,产业靠机制激活。在影响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度是具有长期、稳定和根本性作用的内生变量。泸溪基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难发展”发展理念,不仅在思想上“放”、在政策上“宽”、在措施上“硬”、在服务上“优”,更注重在机制上“活” ,着力创新机制争项目,激发活力促发展。一是打造园区集群平台,突破资源瓶颈。二是打造融资服务平台,突破资金瓶颈。三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突破技术瓶颈。
环境求绿。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发展力,环境是竞争力。“市场经济就是环境经济,招商引资就是环境比拼。”环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泸溪绿水环绕、青山环抱,有自然环境的特色和优势。但经济意义上的环境,更注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经济生态。这种意义的环境如果借用自然环境的术语,也可名之为“绿色”环境。泸溪以服务为特色、企业为本位、诚信为基石,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着力打造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廉洁诚信三张“绿色”名片,把 “围墙以外交给政府,围墙之内交给业主”的绿色环境,形成了亲商、爱商、敬商、富商的氛围,有效地留住了本地老板,召回了外出老板,引进了外地老板,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入驻泸溪。
民生求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人民、归宿在人民。依靠人民要聚民力、集民智,服务人民要让民利、造民福,实现速度和效益、“强县”和“富民”、发展和幸福的统一,建设富裕、绿色、幸福强县。泸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两就”、 “两救”、 “两保”、 “两水”、 “两路”、 “两房”、 “两育”、 “两安”等“八两”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富裕幸福、打造和谐安定,泸溪人民的幸福指数正在节节攀升。
(作者系省委讲师团副主任)